移民网

父亲把儿子送到美国:从忧心忡忡到另眼相看

2021-06-02
移民到美国条件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 ** 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天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 ** 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 ** 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天天背着空空的书包津津有味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

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

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 ** 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 ** 。

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假如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

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 ** 后列出了参考书目。

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假如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

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

我看他那一心一意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自由安闲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地。”

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动。“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假如你是杜鲁门总统的 ** 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

“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你认为今天防止战争的 ** 好办法是什么?”

假如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心平气和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津津有味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

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

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从不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和公式的灌输,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

他们挖空心事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生疏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全力以赴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本真的创作和尝试。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应考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背着沉重的书包、应付繁多的作业、面对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该怎样审阅目前的这种教育方式呢?

(文章来源:“欧美风云”微信号)

扩展阅读

悉尼西部住宅起火,英雄儿子救出重伤父亲


悉尼印象6月28日消息,根据报道,今日清晨悉尼西部一家住宅起火,一名男子被严重烧伤,伤者的儿子从屋里成功将伤者救出。

紧急救护中心接到消息后,立即派出6辆消防车,在周四早上6点左右抵达Chester Hill的起火住宅进行扑救。

新州救护车组织的发言人说,当时事发现场还有一名女孩。

发言人表示,伤者约为53岁,在急救人员赶到后“神志清醒、呼吸正常”,被送往Concord Hospital医院接受治疗。他体表的烧伤面积高达50%,烧伤部位包括躯干、手臂、手掌以及大腿上部。伤者据说是两名青少年的父亲,事故中的男孩和女孩都没有受伤。

据称,伤者的儿子试图使用住宅花园里的水管来浇灭父亲身上的火焰。

悉尼西部住宅起火,英雄儿子救出重伤父亲

根据空中拍摄的录像显示,事发地点的单层别墅屋顶已烧至焦黑。

新州消防救火队(Fire & Rescue NSW)的Brad Smith表示,消防员接到电话后在5分钟内抵达现场,当时火势已十分迅猛。

Brad Smith告诉记者,“在这种火势下,伤者处于昏迷状态。人们必须合力将他拉出起火建筑,然后送上救护车。”

奥巴马:从“坏小子”到美国总统


关注他的生父是首批进入夏威夷大学的非洲学生,这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吸引了他的母亲,一个美丽的美国白人少女。相识数月后,两人奉子成婚,因为亲友们反对这桩婚事,他们结婚时根本没通知亲友。但他出生两年后,生父却带着另一个女子回到了祖国。母亲做了那个年代大多数女子不会做的事情——嫁给一个非洲男人、生下他的孩子并且离婚。尽管她以后的生活会非常艰难,但母亲却义无反顾。他后来都说,母亲的性格实在是敢爱敢恨。

离婚后母亲带着他艰难地生活着。后来,母亲认识了继父,一个来自印尼的留学生,于是他们迁到印尼生活。在雅加达郊区,道路上到处是坑,通货膨胀严重,学校里的小伙伴把有着黝黑皮肤、满头卷发,再加上一副肥胖身材的他喊做“黑鬼”。他跑回家向母亲要钱买香皂,想洗掉皮肤的黑色,但母亲告诉他做黑人一点也不需要自卑。

后来,他被送到美国夏威夷,在外祖母的监护下成长。由于他头脑聪明,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白人小孩占多数,只有三个黑人小孩,这次他又对自己的肤色产生了严重怀疑,而亲人间的无意举动,更加深了他对肤色的恐惧。

那天傍晚,外祖母很生气地回到家,抱怨等车时遇到一个乞丐,她给了他一美元,但他觉得不够,继续要,她非常恐惧。他好奇地问,以前咱们也遇到过乞丐,你怎么没有害怕过?外祖母气呼呼地说,可这次遇到的是黑人啊!

他呆住了。外祖母脸上自然流露出的对黑人的嫌恶之感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灵,他怀疑如果自己不是她的外孙,她会像讨厌垃圾一样讨厌他。为了让自己自信一些,他向同学们吹嘘说父亲是非洲王子,他自然也是王室后裔。奇怪的是,同学们相信了他的鬼话,他开始神气活现地和人交往。自信又自卑,看似快活实则痛苦迷茫,这就是他当时的心理写照。

很快,叛逆期来了。十几岁的他成了一个瘾君子,他和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家境是贫穷的,肤色是被人嘲笑的,前途是无望的,成功的道路曲折得连路都找不着。他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比如逃学、吸毒、泡妞等,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没人知道拿他怎么办,许多老师都预言:美国所有州的监狱随时向他敞开!

这时,母亲为了考取博士学位,主动到印尼进行人类学工作。他很奇怪母亲的行为,母亲却告诉他,做人要有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有益于他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他一下子就“顿悟”了,重拾丢失已久的梦想——虽然我是个黑人,但我要赢得你们的尊敬。

他认同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努力学习,在考取哥伦比亚大学的同时,还效仿母亲到社区里做义工。他发现,帮助别人真的能获得快乐,尤其是帮助那些弱势的人,自己更能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

所以,大学毕业后,他只在华尔街做了两年的高薪工作,便义无反顾地到芝加哥黑人社区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所做的都是些小事,社区的道路、照明、房屋修缮、劳资关系协调等等,尽管琐碎庸常,并且薪水很低,但他事无巨细做得很认真。凭此良好的记录,他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他像母亲一样,开始为让更多的人幸福而忘我工作。

然而母亲却在这时患癌症去世了。去世前,她完成了长达1000页的博士论文,对印尼农民的分析详细切实,让他读起来心潮澎湃。他在处理母亲后事时发现,在印尼,母亲和周围的人有着极佳的关系。虽然母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遗嘱和遗产,但他却认为,母亲的精神——自信、充满干劲、敢爱敢恨以及极佳的人缘,是多少金钱也代替不了的宝藏。

凭借母亲留给他的精神,他迅速在政坛崛起。在社区工作的经历,不仅帮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还帮他打败了多名有财有势的对手,成功获选参议员。当他决定竞选美国总统时,这段经历又一次帮助了他。

他自己都没想到,当年冒牌非洲王子后裔的他,有一天居然能成为美国总统。他想到当初自己沉沦时母亲说的话。她说:奥巴马,我觉得你父亲是最帅最聪明的黑人,现在,你代替了他。

从一个“黑小子”、“坏小子”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成长经历可谓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片。主演是他,但导演,却是他的母亲。我想,许多人都和奥巴马一样,有过自卑和叛逆,有过彷徨和迷茫,然而奥巴马很幸运,他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人生的真谛:对社会的贡献才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真正尺度。我相信,我们如果能把握住这个尺度,我们的生命也会和奥巴马一样,快乐且丰富多彩。

父亲节调查:八成美国男人想当父亲


自古以来,结婚生子一直都是人们固有的观念,而在现实社会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结婚后不愿“唱摇篮曲”。其中的原因当然多种多样。今年的父亲节,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有八成的美国男人表示愿意做父亲,甚至愿意主动承担照顾孩子的重任。

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里,美国人奉行个人主义,不愿被家庭所束缚,但最新的调查颠覆了许多中国人的误解。美国移民中介介绍,美联社面向近1300名18岁到49岁美国男士的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的男性愿意做父亲,而且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认为,为人父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受访的35岁以下男性91%已经当爸爸,或者说有朝一日肯定会做爸爸。四分之三的男性在当爸爸时已经结婚;88%的现在没结婚但想当爸爸的男性说,有朝一日他们会结婚。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美国男性的家庭观还是很传统的。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更多分担家务活儿,甚至开始给孩子做饭、洗衣服、甚至是晚上起来照看哭闹的婴儿。

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发布调查报告说,美国男人干家务活儿的时间已经从1965年的平均每周4个小时增加到现在的每周10小时,女人干家务活儿的时间从1965年的平均每周32个小时减少到18个小时。当然,其中有家电普及减轻家务负担的因素,但男人更多的分担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男人开始不羞于在公开场合大谈当奶爸的经验,怎么给宝宝换尿布,交换宝宝食品的菜单,俨然以做个好奶爸为荣。37岁的男老师安东尼说,他在学校办公室里经常与女同事议论母乳喂养,女同事都不觉得奇怪。

据了解,美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通常想象的那么开放,他们的家庭观念还是很强的,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以上的人以及比较年长的人。美国有家的男人下班以后继续在外应酬或者泡酒吧的并不多,带孩子去打球是许多美国爸爸业余和周末必做的功课。调查显示,1965年以来,美国爸爸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两倍。而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走出家门去工作。皮尤研究中心本月调查发现,美国家庭有4成主要是靠女人养活的,其中扣除了单亲妈妈的家庭。女人收入支撑家庭的比例确实也有提高,而美国家庭主夫或者宅男的数量虽然目前还只有17万6千人,比例不算很大,但已经是10年前的两倍。美国有18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家庭,三分之二是双职工。女性工作多了,就需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奶爸当然也就更多了。在大环境的带动作用下,当然也有不少美国移民入乡随俗了。

移民海外,从“财务自由”到“身份自由”


移民海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享受教育优势、医疗条件以及更丰富合理的资产配置,那么这个跟移民国的资产特性是有关系的。

一个真正的“财务自由人”应该是:一个既有钱,又有闲,和保持了一个平常自由心的人。钱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没钱,一定不自由。若要达到财务自由,既要身往之,还要心往之。

当前大部分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依靠工作收入,收入有高低之分,这完全要看个人能力。但是如何能让个人资本增值就和合理的理财投资规划有关了,很多人通过增强资本增值的实力,实现被动收入的提升,合理规划资金的投放,科学的资产配置,利用每一年投资得到的回报尽情享受,过着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

想要达到你理想中的财务自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以消费层次和消费需求为划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是您想没想过,想要选择你的身份自由,去自己期望的地方生活,没有那么困难。合理配置您的海外身份,规划您的资产和教育。

“身份自由”带来的好处在10年之前,大多数中国人移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定居海外,获取身份,享受欧美发达国家的良好生活环境、完善的教育体系、先进的医疗体系等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优势。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将“移居”作为主要目的。而移民海外逐渐偏向“移民不移居”的模式,即在依然保持中国身份不变、以国内生活和生意为重心的同时,额外取得其他国家的永久居留权,同时能享受移民国的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和优厚的福利待遇。

移民美国后,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教育攻略


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尤其想让子女享受更好的生活。为了子女教育移民的人群日益增涨的趋势,那么,成功移民美国之后,孩子应该如何上学呢?本文,给大家整理出 ** 完整的从小学到中学,相关美国教育的内容。

美国的很多幼儿园,依据年龄段来分班,接受的 ** 低月龄是6个星期。1岁以前,师生比 ** 多1:4,通常婴儿班2个老师,6、7个孩子。家长和老师沟通好,孩子的作息规律,多久吃奶,睡多久,老师按照孩子的作息时间来照顾。

在孩子清醒的时候,还会安排一定的锻炼时间。孩子所使用的毯子,纸尿布,奶瓶,和奶等等,全部由家长带去(有的幼儿园统一购买纸尿布,这些费用算在学费里)。天天老师会把孩子的饮食,作息时间,活动记录在一张纸上,晚上交给父母。

美国中小学分班有差别

不同幼儿园的分班在年龄段上,会有一些小差别。基本上3岁之前,每半岁一个班。满3周岁,每一岁分一个班,直到6岁以前。师生比随年龄逐步调整,1:5,1:6,1:7等。有些幼儿园混龄,有些幼儿园每一岁分一个班,做法有些差别。有些幼儿园提供一天两次点心,早、午饭。

有些幼儿园只提供点心,家长要天天给孩子带午饭。幼儿园的点心和午餐也有相关部门的规定,比如,天天提供的蛋白质、水果、蔬菜多少量等。

通常,6个星期到2岁的班级,我们叫Daycare,主要的任务是照顾孩子,不过会有一些行为规范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比如自己吃饭,喝奶,和小朋友轮流玩玩具等等。

3岁和4岁的班级Preschool

3岁和4岁的班级,我们叫Preschool,有行为规范的养成,也有一些初步的教学,如字母、数字、季节,内容有趣丰富,方式多种多样,还有一些集体的活动,比如去动物园,万圣节去农场等等。

5岁的班级Pre-kindergarten

5岁的班级,我们叫Pre-kindergarten,除了初步的教学和行为的培养,还有一个主要的任务是为孩子上Kindergarten做准备。针对各个年龄段,相关部门规定了户外活动时间必须有多少,保证孩子的活动时间。各地不同,各个机构也有差异。若是终日制,幅度大约是每月五六百美金至一千几百美金。有的包午餐,有的要自己带去。

美国的Kindergarten属于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和小学是在一起的。所以,Kindergarten往往被父母看做一个里程碑,因为从此以后孩子正式上学了。通常Pre-K毕业会有一个正式的毕业典礼(父母可以选择交钱上私立,也可以上公立,也可以从公立系统换到私立系统。

这一点美国非常灵活,甚至父母可以选择Home-school)。Kindergarten ** 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上学是怎么回事,让孩子明白上学每一天的routine,养成孩子听老师指令的习惯,在集体中和同伴交往等等。当然也有一定的课程。

从年龄段上看,3岁班相当于国内的小班,4岁相当于国内的中班,Kindergarten相当于国内的大班。孩子5岁后,父母的学费重担就一下子卸掉了。美国实行13年义务教育制,即幼儿园1年,小学1到5年级,中学6到12年级。

所有孩子就近入学,市长的孩子也不例外。没有择校费或者赞助费,学杂费全免,教课书基本是学校借给学生的,文具自己买。公立学校质量差异较大,若不满足,可以去上私立学校,那就得自掏腰包了。

美国每家通常都有两三个孩子,两三个孩子需要看顾,每月支出就是几千元,若父母工资很低,可以申请政府补助。收入非凡低的话,房租也可以申请由政府买单。所以,在美国,永久看不到儿童乞丐。

美国教育分公立和私立系统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分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两个系统,公立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二年级不需交学费,私立学校的学费则比较贵,有些年费高达5万美元。至于其他杂费,比如课本费,绝大部分公立学校实行免费向学生提供课本的制度,因此,从总体上说,公立中小学的美国学生基本不需缴费。

公立中小学不收学费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但连课本也免费却不是每个国家都实行的制度,美国的中小学是如何做到的呢?

由于中小学教育由各地的学区各自负责,因此每个学区都有自己的规定,这里以马萨诸塞州泉田市(Springfield,又译斯普林菲尔德)为例看看学校的具体操作流程:

马萨诸塞州法律规定公立中小学有义务向教师学生提供免费的教材与课本,泉田市依据州的法律,也制定了向教师提供课程教材、向学生提供课本的规定。首先由学区教材选择委员会选定教材,然后学区内各个学校依据教材委员会选定的教材及课本名目,核查本校库存情况,再依据教师、学生人数,决定购买数量,教师在开学前一周拿到教材,学生则在开学后的一周内,从教师那里领取课本。

在领取教材、课本时,教师、学生都必须填写领取表格,具体记载领取的教材、课本数量及种类,到学期结束时归还给学校,供下一学年的教师、学生使用。

教师负责核查学生交还的课本是否有污损,假如污损严峻,则由学生家长负责赔偿。学生假如不交还课本,学校可以不发学生成绩卡,也不许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比如体育运动、实地考察、毕业典礼、集会、比赛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泉田市学区鼓舞学校购买电子教材及课本,这样既节约费用,又不会污损,也便利学生保管,一举几得。

目前全美九成中小学学生是在公立学校受的教育,依据教育部的统计,全国有近10万所公立学校,学生超过5000万;私立学校约有3万所,学生520万。

依据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统计,2012至2013学年全美各地公立中小学经费约620亿美元,平均每个学生超过1.2万美元,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花费在公立教育上的经费名列前茅。

美国中小学提供早午餐

公立中小学除了学费、课本费免费外,还提供免费或折扣早午餐及牛奶,不过,免费或折扣早午餐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的,只有家庭收入在一定标准之下的学生才可以得到免费或折扣早午餐的待遇。

依据农业部的统一规定,2015至2016学年,三口之家年收入在26117美元以下(按贫困线130%计算)的学生,可以享受免费早午餐;三口之家年收入超过26117美元,但在68168美元以下(按贫困线的185%标准计算)的学生,可以享受折扣早午餐。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纽约市公立中小学有免费午餐!

纽约市教育局公布,从2017-2018学年开始,纽约市公立中小学将向所有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一计划将使纽约市公立学校的110名中小学生受益。

纽约市教育局6日公布,从本学年开始纽约市公立中小学将向所有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孩子,是家庭的盼望,是祖国的将来。假如您也想让孩子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汲取西式的成长环境,那么,带他移民吧。假如您心生向往,助您远行。

从纽约到奥克兰 才知移民新西兰多幸福


新西兰的环境不需要我恭维,移民新西兰的人就知道,在那的气候有多好,空气有多清新,景色有多天然,人们有多幸福。曾经有移民美国而去的人最后选择移民新西兰并居住于奥克兰,因为在新西兰才能让他的身体更好,因为在新西兰压力才不会那么大。

只有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未来,身处一个环境优美且气候怡人的国度,身体怎么会得不到好的改善。从纽约到新西兰,他的鼻炎由在纽约的严重到新西兰的渐渐好转,一切改变只是因为改变了环境。

纽约的房价之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其地税和水电暖费也非常高。在纽约,他住在1200尺的房子里每年的地税就要大概五六千,水电暖费每月就要六七百,所以致使他们一家都不怎么开暖气,过得很节俭。而在新西兰房价更低,且水电暖费只要两三百就可以了。

在美国找工作有高科技技术的人员及医生当然好找工作,工资也很高,而中下层人士在美国谋生却很是困难。在新西兰则不一样,中下层人士很容易找着工作且工资不会低。在美国,纽约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工资为每小时7.25元,而在新西兰最低工资的标准却是14.25元,工资相对有保障多了,且工作找起来很容易。

新西兰没有纷争,福利制度完善,很适合人类生活,这些都是促使这位移民美国人士回到新西兰的原因,而且在新西兰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都相对容易些,新西兰不枉有“世外桃源”之称。

澳洲移民生活:从外国劳工到欧洲房主


“这单活儿干完了,爹挣了钱,我送你去留洋,东洋三年,西洋三年,南洋三年。”在《让子弹飞》的电影里,张麻子对他的养子小六子这样说。“留洋”,也就是海外移民始终贯穿着中国的近现代史。

近代以来,在中国国内战乱动荡的情况下,大量中国劳工下南洋、赴西洋,以劳工的方式大批移民海外,用血泪在异域的土地上拼搏出自己的生路。这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外移民潮”。岁月变迁,随着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的开始,“海外移民”在中国再掀热潮。八九十年代,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通过留学的方式奔赴海外,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换取在异国生存的资本。

而近十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进展,中国人的资产积存也在不断上涨。对于现在的移民者而言,“血泪”两字早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追求“高质量生活”和“投资”。近年来,一方面是欧美国家希望吸引国外投资,另一方面是中国人希望自己的财产保值、并以之换取移民身份,因此“投资移民”、“购房移民”越兴越盛,在风头上,已经超过传统的移民方式。

19世纪:劳工移民的东南亚血泪史

“我同意提请各位注重,我们建筑的这段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轻视,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所表现的真诚和勤劳。”1864年,美国中心太平洋铁路总裁查尔斯?克劳克的这句话,揭示了早期中国移民劳工在海外的生活状态:贫穷、劳累、被人忽视。

在建设中心太平洋铁路的过程中,通过查尔斯的建议,共招募了4000余名华人劳工,达到总工人的90%。但在这条铁路的完工典礼上,华工的存在完全被人忽视——在整个铁路建设,华工的作用仅仅在上面这句话中有所体现,因此被称为“一句话历史”。

在中国早期的移民,东南亚成为大量劳工的目的地,贯穿始终一直以人数计算,在建国前达到了今3000万人。其次是北美和澳大利亚,除去类似铁路建设这类工程所引进的华工外,“淘金潮”也吸引了大量华人。

19世纪这整整一百年,正是中国人海外移民潮的第一次来临:1840年,“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达到150万余人;1870年,美国华工增加到6.3万人;1890年,在澳洲的华人大约有4.9万人。

劳工的移民方式通常是偷渡出洋,不但要躲藏官兵的稽查、忍受货仓里的恶劣条件,而且有帆船倾覆之险。落地后,劳工的生活状态也如同奴隶一般,不但贫困和卑视如影随形,死亡也时常光顾。吸引的他们的、也是使他们同意背井离乡的一点,就是相对国内而言高额的工资待遇,按《美国华人史》一书中所计算,海外劳工每年可积攒将近100美元左右的资产,这是国内农民收入的10倍。

19世纪末,因为澳洲和北美“排华”情绪,“西洋”移民潮慢慢偃旗息鼓;而“下南洋”的移民潮则持续到建国前,截止1949年,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数量大约是在2800万左右。

20世纪末:留学移民者奔赴北美

改革开放后,移民这个话题再次降临在中国人头上,这也导致了第二次海外移民潮的到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百万大陆居民移居海外的现象,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规模庞大的移民潮。

对于八九十年代的移民者而言,留学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移民方式。在这一时期中,北美(以美国、加拿大为主)成为移民者青睐的目的地。依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赵红英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统计,这一时期集中在北美的移民者大约有60多万,而加拿大的移民者中有30多万是大陆移民的华人华侨,多数都是改革开放以及90年代后移居加拿大的。

据统计,1978年至1998年,中国向外派遣留学生达30万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其中去往美国的人数占总数的40%。“近两年来,留美的中国大陆学生数量直线上升,1999年,在留学美国的490933外籍学生中,中国大陆留美学生开始超过日本,达51001名,排名第一;2000年11月9日,美国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发表统计数字,在514723名外籍学生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共有54466人,人数仍居榜首。”赵红英的文章表示。

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回国者寥寥,据统计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北京大学某系1980级的张先生表示,毕业后,全班有一半同学去往北美留学,并且基本都留在了国外生活。“前几年我们毕业20年聚会,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国外回来,拖家带口的。”张先生说。

除了公派留学,自费留学以及出国后转为留学身份的移民者也占据了这次留学潮的一定比例,他们构成美国大陆新移民的主体。除此之外,以家庭团聚的方式前往北美、澳大利亚的移民者也占据一定比例。

21世纪:投资移民从北美走向欧洲

投资移民的政策并非在近年才出现,早在1984年,圣基茨和尼维斯即设立投资移民项目,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投资移民政策的国家;1986年,加拿大魁北克省设立投资移民项目,也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投资移民项目;1990年,美国推出EB-5投资移民政策,这项政策直到今天仍吸引了许多中国移民。

在八九十年代,虽然投资移民政策逐渐放出,但中国移民者少有实力实施这一类移民;而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种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留学移民,成为新时期的移民主流方式。这也是中国的第三次海外移民潮。

在初期,加拿大和美国领先成为投资者青睐的对象,美国的EB-5投资移民政策规定,外国人在本国投资100万美元(或者投资EB-5区域中心50万美金),并通过这一投资制造10个就业岗位,可获得两年期临时居留身份;两年后假如投资行为仍然存在,可获得永久居留权。而加拿大的联邦投资移民额度在80万加币以上。

但自2009年开始,塞浦路斯推出了30万欧元项目的购房移民项目,随后的几年内,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陆续推出要求金额在25-50万欧元之间的购房移民政策。远低于北美的投资额度、购房这种更简单的投资方式、以及快速的移民办理流程,使得欧洲的投资移民政策也逐渐受到重视。

2014年2月,加拿大公布停止联邦投资移民计划,5万等待申请的中国人移民愿望落空,这一事件进一步将欧洲的购房移民项目推向前台。“2014年是欧洲购房移民的黄金年,”许多业内人士这样评论。截止2014年3月31日,通过购房而移民葡萄牙的中国人达到636位,占据总数80%以上。

从东南亚的劳工到欧洲的房主,百余年以来,中国人的移民现象始终未变;而有所改变的,是中国移民者在世界的地位。

美国一母亲为圆逝世儿子冒险梦请网友帮撒骨灰


“让他看见从未攀爬的高山、看见他一定会着迷的汪洋、看见遥远的热带海滩和大地。”这不是哪首美丽的诗,而是一位母亲朴素的请求。美国的一位母亲海莉(Hallie Twomey)在3年前失去了她的儿子拓美(C.J.Twomey)。在她缅因州的家中,架子上早已没有了儿子的黑色骨灰缸。

这位母亲为了帮助逝世的儿子完成冒险梦,在Facebook上写下开头那段文字,请求这些素昧平生的人能让儿子的骨灰能遍洒各地。

据报道,拓美3年多前在家门前饮弹自尽,年仅20岁。

拓美的母亲海莉(Hallie Twomey)说:“我不希望他因为我们的私心而待在骨灰缸里陪我们下半辈子。”

海莉在网上的帖文获近百名友人分享,不久后便开始有陌生人回应,愿意帮海莉将拓美的骨灰洒在他们的家乡、洒在他们家庭旅游目的地,或任何一个美丽的地方。

之后,海莉设立了“助洒拓美骨灰”的Facebook专页,超过2000人按赞。

专页上的每张照片和每部影片都说明了拓美的骨灰落脚处,像是麻州海滩、牙买加森林以及夏威夷的多石峭壁等。

除了包装好的骨灰,海莉还附上一张纸条与一小张拓美的照片给这些帮她完成心愿的陌生人。照片上的拓美穿着波士顿红袜球衣,头上顶着太阳眼镜。

海莉请求帮她洒骨灰的好心人做四件事,一是洒骨灰时要想着拓美,二是想着因为拓美捐赠器官而重生的人,三是告诉拓美他的父母很爱他,四是告诉拓美,他的母亲有多么抱歉。

报道称,海莉在忆起往事时,眼泪溃堤。她说当她和拓美发生口角,拓美冲出家门几分钟后,便在停在家门口的车上举枪自尽了。海莉说自己很后悔当时对拓美瞟白眼,而不是紧紧拥抱他。

海莉说,拓美喜欢从事高空跳伞等极限运动,他曾因未能成为美国空军特种部队一员而沮丧。她说,拓美光荣退伍后不太确定未来要做什么,但她从没想过儿子会做傻事。

拓美的骨灰上周被送往海地和印度,有人也计划带他的骨灰上圣母峰(Everest Mountain)。现在,约150袋骨灰已洒在世界各处,还有300人提议要和拓美分享旅程。

海莉表示,在拓美多数骨灰已遍布各地后,她打算将人们寄给她的信与照片集结成册,所得捐给新英格兰器官银行(New England Organ Bank)。

海莉说,许多协助洒拓美骨灰的人,也是经历过子女自杀或是痛失爱子的父母。她说,他们的善意她无以回报。

本文地址:http://m.ym16.com/y/51114.html

上一篇:哪些申请人可快速入籍美国

下一篇:移民美国对子女的好处有哪些?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