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网

我把儿子送到美国竟然被这样教育!

2021-05-31
加拿大经验移民被邀请后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 ** 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天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 ** 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 ** 蠢的一件事。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天天背著空空的书包津津有味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

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 ** 深的印象是什麽,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 ** 。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

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假如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列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

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 ** 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假如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一心一意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麽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但愿对“吃”爱好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自由安闲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列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自得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制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地。”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动。

“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 再一想,也难怪,连文章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此时,我已经能心平气和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式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津津有味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制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挖空心事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生疏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全力以赴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儿子的变化已经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了……

此文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刚在做访美学者时,将自己儿子送进美国学校后的感悟。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想必看完此文我们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不就是希望每一位学生能自由表达内心想法,有创新精神以及一颗善良包容的心么?这与我国的教育初衷是如此不同而又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去接受美国的教育。而选择“先移民后留学”的方式来为子女教育做更好地规划一定是家长共同的选择。移民美国可以让子女享受世界一流教育资源、提升未来竞争力以及享受高福利待遇。如您也有同样的想法,请联系吧!

精选阅读

美国 ** 夫人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的!


提到虎妈,大家 ** 时间想到的肯定是曾引发中美舆论狂潮的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她对两个女儿的严苛家规虽然把她们都送入了哈佛,但同时也使“虎妈”一词被视为中国式家长教育甚至虐待儿童的代名词。

严格管教子女、父母决定子女的人生之路、千方百计把子女送进 ** 大学,这一切都是“虎妈”的重要特点。其实“虎妈”决非华人的专利,美国 ** 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可谓是美国式的“虎妈”。米歇尔曾在公众中倡导“老妈总管”形象,要做模范母亲,呼吁当妈的不能放松对孩子的关怀和管教。而她的家规也引得白宫工作人员的一致艳羡,“真希望她能佐理管教一下我的孩子”。

米歇尔为家中两个女儿定下了以下严格的六条家规:

** ,每次出门旅行,不管学校或者老师是否要求,都必须写一篇旅行报告,讲讲自己体验到了什么。

第二,平常不许使用科技产品。大女儿直到12岁之后才答应拥有自己的手机,而且只有 ** 才能用手机。两个女儿周一至周五不能看电视,电脑只能在做作业时才可以用。但即使在 ** ,米歇尔也会给女儿安排许多其他事情,包括各种户外运动,这样很快就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了,那么“对不起了,没时间看电视了”。

第三,必须参加两种体育练习。一种可以自己挑选,另一种是由老妈米歇尔亲自指定的。对此米歇尔给出的理由是:孩子不仅要体会干自己喜爱事情的乐趣,还要知道怎么干自己不喜爱的事并不断进步。另外,米歇尔希望女儿们能从运动中学会如何团队合作,如何做到输得漂亮,嬴得优雅。

第四,半途而废是不被答应的。“孩子们经常会在一件事情变得困难时就打算放弃,殊不知那才是他们真正开始学到东西的时刻。”米歇尔对媒体讲到。比如玛利亚曾经一直埋怨,不同意继续去上网球课,但后来她没有放弃,现在的她则十分热爱打网球,她对妈妈米歇尔说,“妈,我真庆幸你起初让我继续坚持上网球课”。

第五,要干家务活,房间要自己打扫,上大学前要学会洗衣服。平常不打扫好自己的房间,是拿不到零用钱的。

第六,就餐时必须吃下自己碟子里的所有蔬菜。假如说不饿,那饭后就不能要求吃零食。

许多人片面以为美国式教育就是放养,给予孩子广泛的自由,将自主权、挑选权 ** 大范围地交给孩子,似乎让孩子尽情玩耍才是 ** 适宜 ** 先进的教育模式。同样出自常春藤的两位虎妈(华裔虎妈蔡美儿是哈佛本科和哈佛博士,非裔虎妈米歇尔是普林斯顿本科和哈佛博士)则各自有自己的家教风格。

瓦努阿图生活竟然是这样的 看完你想去吗


移民瓦努阿图能生活习惯了吗?这是大部分有意向移民瓦国的人最先想到的问题。说起生活,瓦努阿图曾多次在世界排行榜上被评选为移居最幸福的国家。无论游客或者是移民,每年到访瓦努阿图的人都不计其数。瓦努阿图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最真实的瓦努阿图生活!

瓦努阿图是瓦努阿图共和国的简称,位于南太平洋西部,由83个岛屿组成,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瓦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潜水天堂,塔纳岛活火山可近观,彭德考斯特岛是现代蹦极运动的发源地。

1、沁人心脾的生态环境

瓦努阿图靠近世界上最大的珊瑚海,没有现代工业污染。海是清澈的,有300多种珊瑚和450种鱼类,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水下世界。这片土地被森林、摇曳的椰子树、鸟鸣和花香所覆盖。还有“南太平洋最美的海滩”香槟海滩和“世界上最易到达的活火山”亚苏尔火山等自然奇观。瓦努阿图优美的环境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瓦努阿图人民为保护环境而不懈努力的结果。瓦努阿图人民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每周六,许多中小学生和普通民众走上街头,扛着政府分发的黄色垃圾袋,在路边、公园等公共场所捡拾垃圾。

2、物产资源富饶,日常生活惬意

瓦努阿图位于南纬15至20度之间,它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没有寒冷的冬天,也没有炎热的夏季,气候非常舒适。这里有丰沛的雨水,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海鲜。饿了,可以拿香蕉,鳄梨,芒果,木瓜,菠萝,西番莲果,面包果和其他热带水果充饥,或用树叶包裹芋头、山药、红薯、香蕉等天然食材,用石头烤国菜“拉普拉普”享用;渴了,饮山泉,喝椰汁,同样清凉甜美。

3、文化底蕴深厚而绚丽

瓦努阿图人口只有24万,却拥有100多个部落和100多种语言,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国家之一。虽然岛屿文化各不相同,但它们相互包容、相互扶持。这里的文化气息还是非常浓厚的,重点推广沙画、木雕、编织等传统工艺,使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4、世外桃源经济发达

瓦努阿图远离尘嚣世界,大多数人口都从事自然经济。瓦努阿图的许多食物很容易获得,医疗费用极低,初等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物物交换的传统经济重要性远远大于货币经济。 因此,瓦努阿图人的物质欲望很低,金钱观念非常薄弱,购物从不讨价还价,商人不会被迫买卖,并且鄙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赚钱的行为。

5、生活方式多样化,包容性极高

瓦努阿图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跨越式发展。不同的宗教通过各种渠道扎根于此,不同的信徒组织起来,而不是相互排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和谐共存,友好相处。

瓦努阿图的多样化社会形态加上富饶的产业和环境优势,吸引了大量投资人士。不仅能在这里体验到纯净的生活乐趣,还能进行投资获益。随着现在移民政策相对宽松,有移民意向的人一定要抓紧时间行动起来。

意大利创业移民后的生活竟然是这样的!


意大利是欧洲移民的国家中比较受欢迎的一个,这主要是因为意大利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是比较适合人生活的,许多人挑选了意大利创业移民,那么,意大利移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感受一下异国风情。

1)生活方式: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艳羡意大利,这不仅仅是美味的食物,适宜的气候以及欧洲的福利(如医疗和教育等)。意大利人生来就会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比如午餐后来一杯美味的咖啡,又或者是在公园里悠闲的漫步。

2)地理位置:

意大利的历史总是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不断前进着,同时意大利还是连接地中海和欧洲大陆的中心:从米兰(欧洲的心脏)到意大利的最南端的西西里岛,它是地中海的珍宝,离非洲大陆也只有一步之遥。

3)生活质量:

意大利的空气和水是无污染且环保的,有利于人民的健康,自来水厂生产的瓶装矿泉水受到严格的检查和测试,从而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在所有都邑中,非凡是较大的都邑,如米兰和罗马,所呼吸的空气都受到严格的测试和评估以便更好检测污染水平并有用的治理。

4)地中海的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

地中海的饮食结构建立在蔬菜、谷物、鱼类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橄榄油,可以有用的延长寿命和预防疾病。意大利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被世界所认可,意大利饮食也是世界上最健康的。

5)意大利在医疗方面所投入的资源和质量在世界排在前列:

意大利的一些大区非凡是伦巴第大区的医疗水平是很超前的。在世界卫生组织近期的一份报告中称意大利是许多欧洲国家的典范。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在意大利由政府提供75,1%的医疗费用并且在意大利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挂急诊都是免费的。

6)免费公立教育:

意大利的教育体系15岁以下孩子都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教育。意大利也有许多被世界所认可的公立以及私立大学,比如米兰博科尼商业私立大学或博洛尼亚公立大学,后者是西方社会所认可的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始建于1088年。

7)意大利的艺术和文化:

意大利是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列表中的国家,拥有6%的世界文化遗址。此外,我们的国家是现代文明的摇篮,更正确的说佛罗伦萨被称为世界文化复兴的发源地。

8)时尚之都米兰:

米兰,它是时尚的代名词,在巴黎、伦敦和纽约四大时尚都邑中排在首位。它的服装纺织行业除了米兰还分布在其它都邑中,比如科莫和卡利比的工业区,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小作坊,这些服装卓越的设计理念,风格以及制造性都是源自意大利提供的。

9)景观的多样性:

意大利不是地域宽阔的国家,但“长筒靴”这个称号无疑使得它成为世界上唯一无二的存在。比如说米兰的地理位置,四面环绕着山脉、湖泊、村庄和大海。米兰作为伦巴第大区的首府,提供给市民租赁直升机观光的服务来更好的领会意大利的湖光山色。

10)休闲时间:

意大利人喜爱在平常闲暇时间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学习各种知识。在意大利有许多私人或公共机构会给公民提供免费课程,在这里你可以学到比如艺术、绘画、手工艺等各种相关知识并结识新的朋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如同海洋一般是没有尽头的。

享受高品质欧洲生活,让移居变得方便快捷,意大利创业则是你的优质挑选!

徐贲教授:我感受美国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为了帮助他们增进思考、推断、与他人对话、协作的能力、了解人的价值与自身弱点、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是一般人而不是精英的教育。”——徐贲

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智识为主要目标,智识又称“智性”(Nous),是从希腊语的νοῦς来的,经常被作为智能(intellect)和智力(intelligence)是同义词。它被认为是人类心智所具备的一种能分辨对与错的直觉能力,所以特别与价值推断相关。在柏拉图那里,智识(nous)常指“见识”(good sense)或“明智”(awareness),是人的“心智”(mind)的特殊能力,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在《克拉底鲁篇》(Cratylus)篇里,柏拉图说,智慧女神的名字(Atheonóa)指的是“神”(theos)的心灵(nous)。(407b) 在《斐多篇》(Phaedo)里,苏格拉底在临死前说,他从雅典的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那里了解到宇宙的智识安排万物秩序,是他思想的一大转折。亚里士多德把智识看成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与“理智”(reason)相联系的能力。他在《伦理学》第四部分里把智识视为一种把握基本原则和事物本质定义的能力,智识是人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加强的能力,这与年龄、阅历能增长智慧是一致的。

人文教育课堂上的智识虽然与这类古老的智识观不无关联,但强调的却是另外一些与一般学习或知识学习相关的人的普遍能力,其中 ** 为基础的便是独立思考和推断的能力。在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推断能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了。在线的“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在线的“公民汇编”(又称“公民纪要”,Citizendium)百科全书的创始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在《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以为我们)所知道的》(“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What We (Think We) Know”)一文中说,“好的搜索引擎就像是(占卜)的神谕(oracle),不管你询问什么,都会有回答。有的回答正是你所寻找的。但是,有的回答,对不起,只不过是神谕——它很难理解,而且可能是错的。……知识与信息是不同的。你很容易从网上获取信息,但知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同样,学生们很容易在课堂里获得专业知识,但是,要增进能独立思考和推断的智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互联网上容易获得的巨量信息造成了拉里•桑格所忧虑的“知识贬值”现象。他说,“全世界互联网服务积存的信息越多,信息越是容易获得,比较而言的知识就越不稀奇,越无吸引力。我担心互联网已经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独特性和知识为何值得追求的感受”。许多以前被视为难能可贵的知识在互联网上唾手可得,就专业知识的积存而言,年轻学人超过以前那些皓首穷经的积学之士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然而,他们的智识却未必有同等程度的增长。知识不等于智识,这并非在互联网时代才如此,但却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突出。一个“学者”可以有博士的学衔,出版过几十本著作,拥有许多学术荣誉的头衔,却在那里论证大饥荒时代饿死人其实是“营养性死亡”,或者用主张子虚乌有的“人民社会”来否认现有“公民社会”的民主意义。

分辨知识的真伪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更是智识,智识是更不容易获得的知识。桑格指出,信息的“超级丰富(superabundance)其实让获得知识变得更困难了”,当然,他所指的经过思考和推断而可靠的真正知识。真正的知识是一种“信念”,它必须是经过检验的。在知识的纸媒传播时代,读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有经验,有眼光的编辑们的帮助和他们对知识的检验。

今天,这样的检验任务往往落在了读者自己身上,关键在于要能辨认出真实,并将它与虚假区别开来。我们运用理智或证据来作出决定。桑格说,“为知识信念提供检验是非常不易的。这要求我们有好的信息来源、批判性思考,有时还需要知晓统计和数学,并且在理解文本时要非常关注细节。这些都是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别人可以给你一些帮助,但这些是你自己必须去做的事情”。人文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习如何检验知识,并对可靠的知识建立起信念,这是人文教育对学生求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它与一般知识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在我任教的大学里,授人以渔的人文教育教学大纲有着比桑格的建议更为具体、系统、全面的规定。人文教育包括两个相互联系但有所区分的部分。 ** 是课堂讨论(集体知识活动),第二是写作(个人独立的知识行为),这二者都以阅读为基础,包括对文本提问、分析、理解和释意、评价和批判等等。人文教育高度重视经典阅读与写作这两门课的紧密结合,这两门课都不属于“专题知识课程”(subject courses),都是以授人以渔为目标的。这体现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例如,这两种课共同的学生写作要求分为“批判思考学习要求”(Critical Thinking Learning Goals)和“交流能力学习要求” (Communication Learning Goals)。学校的教学纲要对此有具体说明。

批判思考要求指的是,“理解和获取知识所必要的批判思考,包括分析、综合、评估。为此,学生要学会如何辨认、形成和追问自己和他人想法中有意义的问题,如何在展开说理的过程中结合逻辑、细致的观察、反思和经验。两门写作课的顺序帮助学生们在面对多种不同观点时逐渐提高可靠的推断力,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论坛,让他们能够对说理论证的不同部分有批判性的思考”。具体要求有三条:一、对论点和主张寻找、辨认正反双方的证据;二、对论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发现、评估论证中没有道明的假设,并对此有所应对。

交流能力要求指的是“增强学生的写作交流能力。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与他人有用交流他的知识时,他的头脑才是真正自由的。学生们要进展交流技能,熟悉到语言形成思想和经验的力量,学会逻辑、清晰、 ** 地写作和说话”。具体要求有四条:一、能辨认和写作通畅易懂的文章,其特征是清楚细致的组织、连贯的段落和正确的句子;二、有用书面交流要考虑谁是读者和交流情境;三、言之有据的说理,论述清楚有力,论题集中有序;四、在写作过程中提高智识和增强对复杂想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 后一条也就是说,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和厘清问题的过程,有用的写作有赖于清楚有用的思考。正如乔治•奥威尔说的,“假若思想能败坏语言,那么语言也能败坏思想”。学习写作,从根本上说是学习以理性文明的,有教养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也就是民主生活方式和公民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公共说理。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培养有用的成员。

亲近智慧、远离愚蠢

人文教育“大学讨论班”的主要内容是经典阅读,从古希腊、罗马、早期基督教、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思想,到19、20世纪的现代经典,一路下来,学生们从阅读材料中汲取历史上前人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而不是某种专门知识(尽管它也可以形成这样的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倚重的是常识和一般知识,这使得学生们可以自然地去亲近一种既不玄奥也不炫耀的一般智慧。一般智慧的中肯、贴近、亲切和可贵为他们带来思考愉悦和心得收获,这是人文教育课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思想启迪的地方。

智慧的对立面是愚蠢,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学习知识可以改变无知,但却不一定能改变愚蠢,许多有知识的人士因没有智慧而愚蠢。人文教育的智识学习目标之一便是识别知识与智慧,并通过这种识别,尽量对愚蠢保持警惕,尤其是在碰到知识或权威人士的愚蠢时,不容易上当受骗。智慧往往来自阅历和经验,有智慧的往往是年长者。人文教育所阅读的思想家可以说就是人类家庭中的年长者。年青的学子通过阅读他们的传世之作来亲近智慧,并远离愚蠢。远离愚蠢对年轻人尤其不易,因为无论在思想和行动上,青年时期都是人生中愚蠢的高发期。

2013年10月凤凰台“冷暖人间”节目播出了一个题为《难忘朝鲜》的视频,开头是两位朝鲜战场上的敌人60年后在去平壤的火车上相见的镜头。一位是84岁的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名叫申才清,当年是12军军部参谋。另一位是前联合国军的战士,79岁的澳大利亚人彼得。当年是 ** 步兵团一名才17岁的机枪手。两位老人手拉手地唏嘘感叹,彼得说了一句,“那时候我们都年轻,都愚蠢”。彼得说的“我们”是交战的双方,愚蠢的其实不是那些身不由己,被挟裹到战争中的年轻战士和那些那些流血送命、甚至死后尸骨无存的冤魂,而是那场战争本身。看到战争的愚蠢,而不是为之感到自豪或光荣,这便是上了年纪的彼得的智慧。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重视智慧与年长的共生关系,人要活到一定的岁数才有能有足够的经验阅历,于是才熟悉到自己以前的愚蠢。智慧不只是来自个人的经验阅历,而且更是来自集体的经验积存和总结。人文教育的经典阅读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许多在人类历史上积存的东西。人类在不同群体生活中形成的源远流长的传统、记忆、经验、教训,积存成为一种共同的被称为是“智慧”的普适性知识。这是所有人类都可以共同分享的一般知识(sensuscommnis)。不仅如此,智慧还是一种体现人类共同认可的善和美德的知识,因此,洛克说,奸诈狡猾不能算是智慧,你死我活的残杀也不算是智慧。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讲过这样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科学家观察生活在地球极北地区的一些已经进入停经期的红尾鹿。老年的红尾鹿中很少有雄鹿,它们差不多都已经在争夺领地的互相恶斗中死去了,母鹿成为鹿群中 ** 年长的领头鹿。在干旱的时候,只有那些老年的母鹿记得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时该到哪里去找水。春天来得比往年迟的时候,它们知道到哪里去找雪融化得较早的向阳坡。有风暴的时候,它们知道到哪里去找可以有庇护的地方。虽然这些母鹿已经不能为种群生殖后代,但它们仍能为种群贡献群体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记忆和经验。

人类的女性也常常起到这种作用,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一些文化中的智慧化身或象征也都是女的。在希伯来的Proverbs和Wisdom书里,叫做Hokmah(智慧、经验、精明)的智慧女士(Lady Wisdom)是和耶和华一起制造世界的女性。智慧的话也常常出自她之口。“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亵慢人喜欢亵慢,愚顽人恨恶知识,要到几时呢?”她向世人发出呼喊(箴言1:22)。她在闹市,“在热闹街头喊叫,在城门口”,因为智能是无需也不能隐藏的, 妖娆众人都能听到, 都可以接触。可是,她所发出的却是无奈的呼喊, 任凭她发多大的声, 多次的发声, 却没有人理睬,“无人理会我呼唤,你们不肯听从;我伸手,无人理会;反轻弃我一切的劝戒,不肯受我的责备”。结果“你们”遭灾难, 惊恐和急难临到“你们”身上,“那时,你们必呼求我,我却不答应,恳切地寻找我,却寻不见”。(1:24-28)人无视智慧的呼唤, 因为他们是愚顽之人。人文教育帮助青年学生们亲近智慧,摆脱愚蠢的限制,不仅有个人智识成长的意义,而且还能起到重要的社会教化和优化作用。一个好的社会制度是不可能建立在大多数年轻人(如“文革”中的红卫兵)愚蠢的基础上的。

人类的生存与生命延续需要智慧,亲近智慧是为了防止因人类的愚蠢而遭受不幸和苦难,也是为了尽可能地将好生活的理念与经验,以及古人对此的思考传承下去。智慧是一种有智识的美德,也是一种使其他美德成为可能的美德。智慧与一个人的性别、智商、学历并没有必定的关系。智慧是一种美德、知识和经验的协调,是一种与他人相关的,被他人认可的优秀素质。智慧者有贤德的口碑、行为遵循一贯的道德原则、有自知之明、对他人诚恳率直,因此别人乐意向他咨询、听取他的看法和见解。总而言之,智慧不只是不愚蠢,而且更是一种能贡献于群体福祉的 ** 能力和有表率作用的德行品格。

智慧结合了真实的知识与好的价值,美国哲学家罗伯特•凯恩(Robert Kane)在《伦理与寻求智慧》一书中指出,古典意义上的智慧包括两类相互结合的问题, ** 类问题是“什么样的事物具有客观的真实,为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什么样的事物具有客观的价值,为什么?” 对于求知识的人来说, ** 类问题更重要一些,对于伦理研究者(他们寻求的是意义和价值的)来说,后一类问题更重要,对于亲近智慧的人们来说,这两类问题同样重要,但后一类问题对于开发智识更必不可少。

知识在现代社会和现有大学教育中被分割成相互分离,乃至相互隔绝的“学科知识”,“真实的”和“有价值的”也被人为地切割分离了。有专业知识人被误以为就是有智慧的人。在这之前,只有那种对人类具有综合熟悉能力的知识人士才被称为“智慧者”。凯恩写道,“在西方传统中的大多数古典和中世纪思想者那里,事实与价值、科学解释和目的汇合成为一种对智慧的整体追求。关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的事实知识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是有价值的。对事物本质的理论探究(theoria)会对该如何生活的实践问题(praxis)作出回答,对事物(包括人物)为何如此的解释会告诉我们事物(包括人类)应该追求什么目标和目的”。

然而,人类进入现代以后,在真实和价值之间发生了断裂,对此,凯恩写道,“现代的时代特征是事实与价值(关于‘好’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科学的解释与目的)的脱离,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断裂’(Entzweiungen)……结果是古代哲学家那种对智慧的统一追求也受到了威胁。而罪魁祸首便是现代科学的进展……现代科学家们描述的是一个没有价值,没有终结原因和目的的物质宇宙”。人文教育课堂上的全部活动,至少是 ** 主要的活动乃是把价值问题重新置于知识学习的中心位置,并以此使得知识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虽不一定就是智慧,但却随时都在亲近智慧和摆脱愚蠢的智识。

人文教育的说理对话

人文教育是人的理性教育,人的理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人与他人交谈、对话、说理的意愿与能力。人文教育课上的讨论是围绕经典阅读文本为话题的对话,遵守的是公共说理的规则。我们学校将此具体规定为七条:一、就文本提出中肯、相关的问题。二、在讨论中自信、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看法。三、在对文本的重要思想作出释义和阐发时,要进行逻辑说理并提供文本支持。四、倾听并尊重其他讨论参与者的观点。五、在协作性探索的过程中取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六、进行持续、连贯的思想讨论。七、将不同文本相互联系,并联系人类经验。

课堂活动的总体目标是“一、增进学生精读文本,进行有理解和思考力的讨论,二、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健康的怀疑和开放的思想,三、了解人类知识多样性和不同运用,以及知识的整体性,四、重视探索的过程和意义的发现,五、关注自己的人性和人类境况的不同与统一”。

人文教育经典阅读要求两种可称为“对话”的思想交流。 ** 种是读者与经典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施特劳斯(Leo Strauss)在论及人文教育的《什么是人文教育》一文中说,阅读经典就是把经典作家当做特殊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往往是学生“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碰到的,而是只能在伟大的著作中遇上”。因此,“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向经典著作老师学习,不是老师独语,更不是老师向学生灌输现成的想法。学生们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在倾听老师的,他们一面向老师请教,一面不断形成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我班上学生们在阅读霍布斯的《利维坦》(Leviathan)时,并不会接受他关于 ** “主权”和“主权者”的学说——一个凌驾于所有人、所有权力知识的“主权”和一个不受限制、独行独断的“主权者”。但是,学生们对霍布斯讨论的四种恢复天赋自由的情况很感兴趣,尤其是他说的“如果一个君主为他自己和他的继承人放弃主权时,臣民就恢复了 ** 的天赋自由”。学生们会由此讨论到“血统继承”的问题,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君主拒绝为他自己和他的继承人放弃主权,那么,臣民就不能恢复 ** 的天赋自由吗?” 他们联系到朝鲜的“白头山血统”和其他国家里的“某二代”的统治合法性问题。这种讨论便是学生们在与霍布斯对话,这种对话是协作而非对抗的,因为学生们是在与霍布斯一起讨论问题,而不是证实霍布斯在某个观点或问题上是“正确”还是“错误”。

人文教育课堂上的另一种对话是在同学们之间进行的。今天我们理解的“对话”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话是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共同存在和联系他人的有用方式。俄国文学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丁(Mikhail Bakhtin)和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以及基督教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把对话看成是人克服孤独存在和原子化状态的必要条件。人独自无援地生活在社会人群中,不能与他人进行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交流,这是一种极其可悲的异化。布伯在影响广泛的《我与你》(I and Thou,1923)一书中提出,对话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结论性的东西,或表达一个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是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神之间真正建立起有意义关系的先决条件。

由于上述两种对话,经典阅读的思考与交流包括两个方面, ** ,它发生在一个现在活着的、正在思考的个人与一位过去曾经生活和思考过的个人之间。第二,虽然与前人的对话可以建立在千百年历史进程的人类整体性上,但只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人需要与现实生活中的国民同伴进行关于意义、价值问题的交流。经典阅读不只是读古书,而且更是把阅读与人们共同关怀的当下问题思考联系起来。

人文教育的课堂对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思考的场所和对话平台。这种对话(dialogue)的“dia”是“通过”(through)和“越过”(across)的意思,也就是克服障碍的交流。戴维.波恩(David Bohm)是饮誉当代的美国量子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思想家,他总结了一种可以广泛运用的“结构化”对话形式:它让一定人数的参与者在同一个小组里就同一议题表达各自的想法、就尚未明确说明的假设和根据作出解释,并联系可能的社会作用或效应。这种被称为“波恩式对话”或“波恩精神对话”的交谈有这样几个特征: ** ,讨论者们约定,不需要在小组内形成决议或统一看法;第二,每个参加讨论的人都同意在交谈时搁置自己的推断性看法,不去批驳或驳斥他人;第三,在搁置自己推断性看法的同时,每个人都要尽量诚实、明白、清晰、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第四,每个参加交谈的个人都贡献于共同对话,也就是说,大家一起讨论的结果比原先的个人看法更为丰富。这样的讨论一般在10-30人的小组里进行,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定期聚会,每次聚会几小时。

这种对话小组的形式和规则都与我任教学校的人文教育讨论班非常相似。每个讨论班规定是18到20名学生,这既保证每个人有参与的机会,又有足够多的人贡献不同的观点。对话者们都遵守一些基本的共同约定和规则,即席就各自的体会和熟悉来发言,不使用以迫使对方认输为目的的辩论驳斥手法。讨论班每周分两次或三次上课,共三小时。这种讨论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结构化对话”(structured dialogue),它与非结构化交谈的随意闲聊不同,因为它有课堂讨论的明确内容、方式、程序和目的。

结构化讨论特别有助于在较复杂的人文问题上形成对话和交流。经典阅读课堂里学生们根据文本,围绕事实、释义和评价这三种问题进行讨论,就是一种结构化的样式。它要求论题集中,不跑题,不同论题之间的转换有自然过渡也有相互联系,大致规定提问的方式和发言时间、支持看法的取证范围等等。这样的讨论需要事先有所准备(有阅读笔记和准备的问题),讨论为即席发言,但不能跑野马信口胡侃。每个人只要不打断他人发言,都可随时插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向他人提问或要求进一步的解释或证据。讨论中可以有不同看法的交接,但应防止正反方的互诘或相互驳斥,更应防止情绪性的敌意和对抗。这使得讨论可以借助共同遵守的交谈礼仪(尊重、轻松、随和、幽默、防止不可一世、争强好胜、一个人滔滔不绝),帮助不善对话的学生克服常见心理障碍,如害羞、害怕、焦虑、不信任、怕被人暗笑。

结构化讨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也是有助于理性公共生活的文化活动。在许多不同目的的人际交往中,结构化对话都是常见的对话形式,例如,它运用于互动性的经营方式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不同持股人发表意见,为了在对话里达到不同意见的某种平衡,保证自下而上的民主性。它也运用于维持和平的政治讨论,如塞浦路斯的“公民社会对话”(Civil Society Dialogue)和中东的“跨国界行动”(Act Beyond Borders)。学生们在人文课堂上学习对话和交谈,可以成为一种他们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进行多种有用沟通的重要交际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关乎说话技能,而且关乎人的文明和价值规范。

如果我们了解人文教育的知识目的和特点、公共价值取向、课堂运作和交谈方式、知道它对于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作用,那么,主要以西方“伟大著作”为内容的美国人文经典阅读也能为中国大学提供借鉴(中国大学可以有自己不同的“伟大著作”)。人文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的一般课程,由于是必修课,不能期待所有的学生对它抱有同样的热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对经典阅读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兴致盎然,有的敷衍了事。不同的阅读自然就有不同的讨论,有的思想活跃、滔滔不绝,有的头脑空空、沉默寡言,而大多数学生则是介于二者之间。

杜威在《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 1912-1913)一文中说:人文教育是“共同体每个成员都应该接受的教育:这是一种能够释放每个人能力的教育,使他能够幸福,也对社会有用”。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理想,在课堂里不可能同样程度地实现在每个具体学生的身上。这就像民主社会的理想一样,虽然要让每个公民有知情的权利,但实际上每个公民运用权利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迈克尔•舒德森在《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中写道:“以不伤害民主为前提,人们可以选择不去了解情况,忽视一些情况,但忽视多少必须有一个限度,一旦越过,民主便不复存在”。在人文教育课上也是一样,每个学生可以在阅读文本时自己决定哪个读得细一些,哪个读得粗一些,但是,必须有一个限度,一旦越过,经典阅读便不复存在。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个限度,方法就是认真、公正地评判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当然会被要求重修课程。对再优秀的学生,也不期待他们成为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对再懒惰的学生,也不能让他们白混学分,有了这样的基本概念,务实而认真的人文课也就能成为每个学生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义务教育体系是这样的


加拿大没有联邦层面的教育治理中心机构,因而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教育服务由联邦、省和地方三级政府共同提供、拨款和监管。但教育事务属于省级政府管辖范畴。学校大多数是省立的,各省宪法对该省的教育组织机构、学制、考试制度和经贯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各省均设有教育厅,负责全省的教育事业。联邦政府只负责组织、治理印第安人、因纽特人、武装部队人员及其家属,以及监狱犯人的教育。

义务教育治理体系

加拿大教育按照四个阶段划分:学前教育、幼儿园至高中12年级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连续教育。除魁北克到11年级外,其他省提供从幼儿园(Kindergarten)到高中12年级的义务教育,学生到公立学校上学免学费。

公立学校的制度基本上分三级治理。省教育厅(Ministry of Education)、学区教育局(School Board)、学校。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学校教授的课程、进展课程指印,订立中学毕业的省试测验,治理学区(School District),订立标准,制定政策,并设立指引作为校区运作的参考。学区教育局负责治理区内学校的财政,设立程序及指导方案,建立政策及雇佣员工 等。学区设立教育总监,负责统筹校区家长咨询委员会(D.P.A.C)、学校家长咨询委员会(P.A.C)、社区学校校区咨询委员会以及社区学校委员会及组织。

公立学校系统

加拿大的各级学校分公立和私立学校。义务教育由公立学校提供。公立学校又分为一般学校和非凡教育学校。公立学校还可还分为天主教公立学校和一般公立学校(非天主教公立学校)。

加拿大公立学校,按学区划分。挑选公立学校的学生,必须在所居住学区的公立学校上学,不能跨区选校。为加拿大公民和 ** 居民的学生,不用缴纳学费,而是由省 政府拨给学校。持学习签证或工作签证的暂时居民,其孩子在加拿大上学,也享受加拿大的义务教育。有些公立学校也接纳国际留学生(指父母不具有加拿大学习签 证或工作签证的留学生)入学,但留学生不能享受政府补贴,必须自付所有费用。

公立学校学制

加拿大年级通常划分为:4-5岁,幼儿园,JK-SK年级;6-12岁,小学,1-6年级;13-14岁,初中,7-8年级;15-18岁,高中,9-12年级。有的地区没有划分初中和小学,学生在学校一直上到8年级,然后上高中。

加拿大公立中小学校依照学校情况不同分学年制和学期制。通常,1学年通常包括2个学期,第1学期9月开学,11月中结束;第2个学期在1月初开课, 6月底结束。两个学期之间有1-2星期的圣诞及新年假期(Winter Break),第2学期3月中旬有1星期春假(March Break)。但也有些学校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或四个学期。学生通常在早上八点半上课,下午三点放学。学生中午有一小时左右的午餐休息时间。一般而言, 所有学校 ** 都没有课。 遇长 ** (Long Weekend),则连续休息3天(周五到周日,或周六到周一)。每个学期结束时,学校都为每名学生发放一次成绩单。

公立学校课程设置

幼儿园:幼儿园孩子的学习内容就涵盖了个人与社交进展、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

小学:儿童满六岁便可以报名就读小学,科目包括英语、数学、科学、社会、艺术、健康与体育等。小学生的作业全部在学校完成。学校不仅在教室教学,同时还非常注重寓教于乐,将社会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活动、报馆等等。

初中:初中课程通常不运算学分。科目设置有英语,社会科学,科学,数学,体育,艺术(视觉艺术、音乐、戏剧),应用技术(商业教育、家政、科技教育),法语等。

高中:高中课程在初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的内容和深度。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行,每个学校都会有100多门的选修课供学生挑选,而各个学校会有自己侧重的特色课 程。高中毕业的考核标准为学分制,即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修满规定学分。这些学分里必包含:修读科目学分、完成社区义工服务学分、12年级必修课程学分。

ESL课程:ESL课程即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这是给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进入北美大学必修的语言课程。在加国公立学校里,这类课程是免费开放的。其授课方式从学生的基本沟通到学术上,由浅入深的渐进。

法语课程:加拿大是英法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因此针对法语的普及,大多数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法语课程。法语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与一般英语的课程并行。

大学先修课程:一些公立学校也答应学生在高中时即可修读大学一年级的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AP),并获得大学学分,以便缩短学时,提前大学毕业。这不仅是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是省钱的一种途径。

国际文凭课程: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是世界范畴内规模 ** 大的跨国际间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优异文凭项目。为迎合学生需求,加拿大一些公立学校也开设了此类课程。

非凡教育课程:加拿大的公立义务教育除了提供为大多数学生设计的一般教学课程以外,也有一些非凡的教学课程给不同的学生:非凡教育(含天才课程和学习障碍课程)以及特长班 课程。非凡教育(Special Education)包含了两类:一个是针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另一个是针对智力过人的学生。由于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提供非凡教育课程,因此,无论是有学习 障碍还是智力过人的学生,都要通过专门人员测试证实之后,依据学生家庭住址安排就近入学。

特长班课程:一般从8-9年级开始,为一些期望进入大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做准备。例如为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科学资优课程(Talented Offerings in the Programmes of Sciences,TOPS)等。要加入此类课程的学生需要参加非凡的甄选考试,主要考试科目为数学、科学和英语,此类考试竞争非常猛烈。IB课程和AP 课程也属于特长班课程。

职业类课程:加拿大的高中主要分两个类别:学术类和职业类。学术类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可以上大学,而职业类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有的高中只设学术类,有的高中只设职业类, 而部分高中两个类别都有。不准备上大学的学生可挑选绘图、木工、运算机操作等课程,相当于中国的职业高中,期望上大学的可挑选学术课程。

Level up!加拿大移民后的生活竟然是这样的!


加拿大安全洁净的环境、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健全的医疗教育福利等等福利吸引众多海外人士。那么最真实的加拿大移民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看看。

其中之一就是提高了生活水平。加拿大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质量位居前列。其中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排名中,温哥华、多伦多和卡尔加里等加拿大城市均位于前五名之列。当然,较高的生活水平质量只是人们选择移民加拿大移民的原因之一。

在加拿大的移民福利中,获得国家资助的医疗保健不容小觑。加拿大提供了国家资助的医疗保健设施,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享受优质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且不必担心支付高额费用。另外,如果申请人是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则能够享受免费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疗福利是所有加拿大福利待遇中最有价值的福利之一。

加拿大移民能够享受到安全和清洁的环境。加拿大有严格的枪支法律,持有枪支是非法的。因此,加拿大被评为世界上最和平的国家,并且在个人自由度方面将加拿大排名世界第二。加国这一利好优势吸引了很多将安全放在首位的海外人士,他们纷纷申请移民加拿大。

获得职业机会和良好工作条件是加拿大移民的福利之一。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加拿大在世界上最富有的25个国家中排名第20位,人均GDP为45981加元。加拿大也是八国集团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不断发展的经济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吸引了很多海外人士。

加拿大最突出的移民福利之一是该国对移民高度友好。加拿大的3500万人口中约有20%来自外国,这使加拿大成为世界上多元文化最多的国家之一。加拿大的多样性使移民更容易定居,因为它在形成加拿大政府和人民的宽容和欢迎态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利好福利是享受当地优质教育。加拿大拥有优良的教育体系,因此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加拿大提供公立和私立教育系统,其中公立学校由政府资助,学生免费直到12年级。加拿大还设有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其中学生支付公立大学的学费大大低于私立大学。

加拿大移民政策完善,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加拿大拥有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自雇移民和雇主担保移民等等众多移民方式,申请人将根据他们的年龄、学历、职业和技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申请途径。以加拿大省提名计划为例,加拿大的省提名计划是加拿大的省政府为吸引移民到它们的地区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加拿大为拥有不同技能的人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享受加拿大移民后的生活!

媳妇是如何教育我孙子的?


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不吃饭就饿着

天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究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 ** 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慨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

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我心照不宣,托比告辞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托比 ** 爱吃的糖醋里脊、油闷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托比 ** 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开始吃晚饭了,托比欢欣鼓舞地爬上凳子。苏珊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托比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在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苏珊毫不心软。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说点好话,却见儿子对我使眼色。想起我刚到美国时,儿子就跟我说,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无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顿饭,从始至终,可怜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三个大人狼吞虎咽。我这才明白苏珊让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发脾气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经历。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况且还是面对自己 ** 喜爱的食物。

临睡前,我和苏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中国面吗?”苏珊微笑着摇摇头,果断地说:“不!”托比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完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吗?”“当然可以。”苏珊温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况下,托比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再受饿肚子的苦。每当看到托比埋头大口大口地吃饭,嘴上脸上粘的都是食物时,我就想起外孙女。她像托比这么大时,为了哄她吃饭,几个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她屁股后面跑,她还不买账,还要谈条件:吃完这碗买一个玩具,再吃一碗买一个玩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一天,我们带托比去公园玩。很快,托比就和两个女孩儿玩起了厨房游戏。塑料小锅、小铲子、小盘子、小碗摆了一地。忽然,调皮的托比拿起小锅,使劲在一个女孩儿头上敲了一下,女孩儿愣了一下,放声大哭。另一个女孩儿年纪更小一些,见些情形,也被吓得大哭起来。大概托比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站在一旁,停住了。

苏珊走上前,开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一声不吭,拿起小锅,使劲敲到托比的头上,托比没防御,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苏珊问托比:“疼吗?下次还这样吗?”托比一边哭,一边拼命摇头。我相信他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辆浅蓝色的小自行车,托比非常喜欢,当成宝贝,不许别人碰。邻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几次,要骑他的小车,托比都没答应。

一次,几个孩子一起玩时,露西趁托比不注重,偷偷骑上小车,扬长而去。托比发现后,气愤地跑来向苏珊告状。苏珊正和几个孩子的母亲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着说:“你们的事情自己解决,妈妈可管不了。”托比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小会儿,露西骑着小车回来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将她推倒在地,抢过了小车。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苏珊抱起露西,安抚了她一会儿。很快,露西就和别的小朋友津津有味地玩了起来。

托比自己骑了会车,觉得有些无聊,看到那几个孩子玩得那么高兴,他想加入,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苏珊身边,嘟囔道:“妈妈,我想跟露西他们一起玩。”苏珊不动声色地说:“那你自己去找他们啦!”“妈妈,你陪我一起去。”托比恳求道。“那可不行,刚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现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决问题。”

托比骑着小车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边时,又掉头回来。往返好几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颜开,闹成了一团。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苏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外传我来了,两人开车来探望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托比很兴奋,跑上跑下地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处转悠。苏珊警告了她好几次,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闻。 ** 后,托比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兴奋的小托比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还自得地光着脚丫踩水玩,把裤子全弄湿了。我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苏珊从我手中抢过拖把交给托比,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托比不愿意,又哭又闹。苏珊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室,关了禁闭。听到托比在里面发出震天动地的哭喊,我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来。托比的外婆却拦住我,说:“这是苏珊的事。”

过了一会儿,托比不哭了,他在贮藏室里大声喊:“妈妈,我错了。”苏珊站在门外,问:“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我知道。”苏珊打开门,托比从贮藏室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有他两个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他脱下裤子,拎在手上,光着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着表情惊异的我,意味深长地笑了。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引起“世界大战”,往往是外婆外公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

后来,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时,提到这件事,托比的外公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小,却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慧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进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还是夫妻两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里住了一周,准备回加利福尼亚了。临走前两天,托比的外公郑重地问女儿:“托比想要一辆玩具挖掘机,我可以买给他吗?”苏珊想了想,说:“你们这次来,已经送给他一双旱冰鞋作为礼物了,到圣诞节时,再买玩具挖掘机当礼物送给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么告诉小家伙的,后来我带托比去超市,他指着玩具挖掘机说:“外公说,圣诞节时,给我买这个当礼物。”语气里满是欣喜和期待。

虽然苏珊对托比如此严格,托比去却对妈妈爱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时,会采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认为美丽的叶子,郑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礼物,他会叫妈妈和他一起拆开;有什么好吃的,也总要留一半给妈妈。

想到很多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漠视与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妇。在我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美国妈妈有很多值得中国妈妈学习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m.ym16.com/y/50740.html

上一篇:澳洲移民的新政策介绍

下一篇:海外教育成为高净值人群迈向海外生活的重要因素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