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网

移民美国四年,我终于“认清”了自己...

2020-11-23
移民美国有哪些条件

移民美国这四年,我曾经自卑地把头低到了尘埃里,也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甚至一度怀疑人生就此沉寂。

历经四年彷徨、恐惧、抉择、努力,我才终于有勇气从尘埃里抬起了头,却欣喜地看见人生的画卷正从另一端缓缓展开,而心底的理想也正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从某种程度来说,移民美国只是我人生梦想的新起点,也是一次”豪华版”的自我发现之旅。

如果不是四年前那一次“勇闯美利坚”,即便已过而立之年,我可能也从未看清过自己,无从知道我的局限和狭隘,无法发掘自身的无穷潜力,还有深藏心底的热爱。

之所以说“勇闯”,是因为我和先生 * 次登陆美国本土,便是我辞掉工作举家搬迁而至。

如果当初选择留在国内,我可能还是混迹在北京798附近,多多少少沾染了些艺术气息,脚踩高跟鞋肩挎LV出入公司。早晨十点,磨一杯醇香咖啡,然后开始回复邮件,打上几通电话,签签积压在办公桌上的财务单据。赶上事情多的时候,我的办公室门外等着汇报工作或者签字的人还得排个小队,秘书需要安排一下接见的顺序。

如果遇到重要客户的比稿,下属会请我去会议室“运筹帷幄指点江山”。时间充裕的话,中午还可以开车去望京吃一顿像样的午餐,即便是外卖送到公司,其实选择也很多,而且味道也不错。

反正,只要不是业绩不好或者项目没做好而被客户召见,多数时候自我感觉都挺良好的,有时候甚至还会自我膨胀一下,误以为自己置身宇宙中心。

这么写,容易让外人误以为这样的工作很轻松,事实并非如此。

我的本意是,这样的日子长期过下去,会让当事人自以为已经 掌握了通往成功的某种密码,误把平台的优势当作自己的能力,把眼前的苟且当作生活的全部 ,把看到的一切当作真实的世界,甚至把别人眼中的“自己”当成了真正的自我。

就算明知这其中掺杂了一些虚幻和想象,但是,想要放下一切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毕竟,需要舍弃的是胜券在握的已知和稳稳的幸福:一份喜欢的工作、丰厚的待遇、熟悉的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上升的事业还有一直陪伴左右鼎力相助的家人。迎面而来的却是茫然的未知,举目无亲的他乡、一无所知的文化、早已忘掉的英语,还有不得不服的水土。

* 终,做出移民这个决定以后,我像是壮士断腕要远行一般,连续在北京约了两个月的饭局,跟上百位朋友、同学、家人一一道别。

1、从高空跌落,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考验的都是回弹力

作为职场人士,我们常需自问:

离开你所在的平台,你是谁?

当过去赖以生存的一切经验、技能、人际关系、语言,甚至思维方式全部失效,你还能做什么?

初来美国的这几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依稀记得那年夏天,洛杉矶的阳光耀眼夺目,来自太平洋的海风拂面,岁月静好,而我的心里却空空如也。人生 * 次感觉彻底自由了,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社交,自由到一无所有,才真正地体会到"移民党"口中的“好山好水好寂寞”。

那时,距离大学毕业十年有余,过去所学英语早已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老师。在美国大使馆面签时,勉强用英语回答了签证官的问题,答案还是提前上网搜索好的。以前在国内,我好歹还算是个“文字工作者”,时不时地写点儿啥抒发一下情感,而现在的语言,陌生到我几乎开不了口,更别提自由地抒发感情了。

出国前我们好歹还能算个大中产,即便每月挥霍完还小有盈余,出国后只有老公一人上班,我们很快就加入了时髦的“月光族”,想要挥霍还得花过去的盈余。

随着个人事业、语言能力、家庭收入的倏然跌落,我仿佛被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就 如同电脑被强行关机,内心的成就感和优越感荡然无存,自信心也降至冰点。

看看周围移民出来的爸爸妈妈们,去教会交朋友,去社区大学免费学英文,接送孩子上下学及各种兴趣班,忙得不亦乐乎,剩下的时间专攻厨艺和烘培,有的干脆做起了代购。据说美国本土三大品牌的包包、各种鱼油保健品以及化妆品,都是国内的畅销货。

我要做什么?生活该朝哪个方向继续?骨子里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当初决定出国就是为了寻求改变。出国才发现,移民真的不是搬家换个地方生活那么简单,除了人本身的“硬件”没变之外,所有的”内部操作系统”都需要更新换代。

既然生活让我来了一次"强行关机",我便选择了"冷启动",重建所有"数据"。

首先,要让自己走出心理舒适区。 我特地叮嘱先来美国打头阵负责租房买车的老公,不要选在熟悉的华人区,也不要选择舒适的独栋别墅,要找美国人聚集的社区先住下来。 * 后,我们在靠近比弗利附近的繁华地段租了一个小公寓。

房子很小,但是小区很大,出门就可以见到很多“歪果仁”。正是在这个小区中心的咖啡厅和花园,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听他们讲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一开始他们说什么,我几乎都听不懂,于是只能礼貌地点头微笑。随着英文的提升,我逐渐可以连猜带蒙加比划地交流了,而和他们交谈也帮助我建立了对英文的信心。

其次,在经历过 * 初的迷茫后,我很快就打定了主意, 要通过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来了解美国,走进美国。 我的目标是一年后入学USC的MBA,这在当时看起来有点不切实际,毕竟大学毕业时连续两次考研失败的惨痛教训仍然让我心有余悸。当时已是7月,如果想在下一年入学,意味着我需要在几个月内完成托福和GMAT考试,还要用英文完成简历、推荐信、申请文书等全部工作。

离开校园12年后从头学习英语,一时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于是我再一次选择了“冷启动”,直接报名了三个月后的托福考试,以试代练,按照考试要求 * 推进学习。为了逼迫自己快速把英文用起来,桌上的读物很快就变成了《经济学人》杂志,娱乐节目也调成了《Allen show》,有空就逼自己去街心公园跟老外聊天。

经过半年鏖战,我终于通过了托福和GMAT考试。

2、人生很多选择都需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但也有例外,比如爱和热爱

如果读书是为了在美国快速找到一份工作,对我这个年纪而言,申请南加州大学的脱产MBA,无论是时间投入还是昂贵的学费投入,都不划算。

先不说准备考试和申请就足足花掉了半年多的时间,过程中内心非常煎熬,多次想要放弃。 而 * 终考上之后压力更是扑面而来,课业繁重、蹩脚的英语以及美国文化的缺失让我四处碰壁。

课堂上,即便我对一些问题很有见地,可是用英语表达出来 * 多只是初中生水平,而且发音和语法还不如中学生。 因为听力不过关, * 初上课我只能听懂一半,有些学科由于完全没有背景,连猜都有难度。等我都能听懂的时候,马上就要毕业了。因为从不缺课,上课从不开小差,我的成绩也从 * 个学期大部分是B+,上升到 * 后一个学期全A,GPA 3.83(满分4)。

而我们跟外国同学的交情,也从开学时的经典对白"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升华到了一起吃着韭菜馅饺子,喝着北京二锅头。

直到MBA毕业两年后的今天,虽然还没有收回任何经济投入,我依然觉得这个书读得很值。

以我当时的高龄,如果在国内继续待下去,事业虽然还在上升,但是整个人却基本塑型完毕,曾一度感觉天花板就在头顶,似乎一眼就能看见将来。于是,主动诀别过去来到美国,一切归零。

感恩命运又给了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人生何其幸运。倘若不是这一次大胆尝试, 我不会发现我还拥有如此巨大的潜力,也不会发现我心中尚有热爱,更没法触摸着这广袤而多姿的世界。

出国以前,我曾以为自己知道得挺多、挺是个人物的,出来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尤其在看到这么多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后,我才发现, 原来人生可以这么活。

我在图书馆碰到的 60多岁的“义工” ,原来是有着自己工作室、出过3本畅销图册的画家;

我在公园遇到的80岁犹太老人其实环游过世界,还会五国语言,却神色宁静地给我念他写的小说;

我在RPV山上结识的83岁的德裔老太太,即便是在院子里干活也衣着考究,一身驼色的羊毛裙搭配一双小白鞋,银发梳得晶莹剔透一丝不乱;

我在小区咖啡厅碰到的毕业于UC Berkeley的美国军人Chris,上过伊拉克战场,转业后当过警察,现在转行在好莱坞演电影,却义务给我做了大半年的英语老师,还帮我修改了申请MBA的文书和简历,至今,我们还保持着联系。

而当我初到USC的教室,再一次被无数精彩的人生所打动:

毕业于西点军校每两年就必须随军队搬家的美国大兵;

去过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几十次的海军军官;

拥有两个孩子之后又收养两个孤儿的40多岁的俄罗斯大哥;

被Times和华尔街报道过的20多岁的埃及青年企业家;

哈佛毕业却从事着教师培训公益事业的热心女孩;

毕业于沃顿商学院84岁高龄的财务教授,每天像年轻人一样喝三杯咖啡,站着讲课7个~8个小时却依然思路清晰、口吐莲花……

* 令我震惊的是一位日本同学,每天在银行工作14个小时,依然坚持申请MBA,一年多内整整考了20次托福, * 终如愿来到USC。 他的努力彻底刷新了我对失败的认知。同样的事情失败几次可以被容忍? 坚持多久才能算得上持之以恒?

也许归根到底,让我震惊的不是他们每个人优秀的程度,而是 他们无限延展生命的长度,追求多元人生的维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虽然在我有限的、狭窄的人生通道里,有些经历我此生注定无法拥有,但是有幸的是, 我曾有机会触碰并感知它们。

以前的我总是慌慌张张,觉得女人30岁以后应该怎样怎样,总想追求某些正确答案。现在, 年近不惑之时,漂泊在异国他乡,才发现人生真的很长。此时的我,不再想要任何固定的答案,而对于未来如何而来的“不确定性”却充满了期待。

我也发现,年纪对于人来说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这个世界上,除了女性生孩子需要在40多岁之前完成之外(去年我的产科医生给一位50岁的女性顺利接生了孩子),其余想做的事,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限制。因为,所谓的早晚只是相对的,所有的焦虑都源于跟别人比较。 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任何时候,只要做出改变就比没做要好,今天做出就比明天做出要早。

3、如果你不按照你想的方式去活,那迟早会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

人们经常会抱怨那些自己没有的东西,把精力耗费在各种”限制”上,而不是努力去发挥已有的优势。

回顾我来美国的前三年,一直在用“英语不够好,不熟悉美国文化,没人带孩子等”进行自我限制。尤其女儿出生后我当了“全职妈妈”,日子在喂奶、哄睡、洗澡、换尿布中流淌得悄然无声不露痕迹。天性乐观的我差点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有时躺在孩子身旁,想趁机思考一下人生,突然孩子哭醒。于是,再遥远的人生也得让位给眼下的喂奶哄睡。好几次在床上想到理想也曾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起身,后来多数因为困得睡了过去而直接变成了梦。第二天清晨继续平凡的日子,丝毫想不起前一晚因为什么而沸腾。 所有的理想都沦陷在一餐一饭、一醒一睡之间。

无数次想到将来,感觉非常渺茫,心中的理想在强大的现实面前不堪一提。我甚至在想,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到底哪个更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和骄傲得不可一世之间的微妙界限在哪里? 虽然也深知 * 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光想,只会吓唬自己。

深陷迷茫中时,我一次次地拷问内心,我是谁?我热爱什么?我为什么要来美国?

对我而言,当初放弃一切移民美国,并不是为了老公和孩子而做出的"牺牲"。 客观来讲,美国的大环境恰好有益于先生的事业和孩子的学业,事实证明也更有利于小家庭的幸福。

主观上,换个环境生活,是为了能够过一次我真正想要的人生。年少时,我总想跟随着别人的脚步前进,以为走得多的路就是 * 正确的路。三十多岁以后,当我有了“主体意识”这种“奢侈品”,我才幡然醒悟, 原来世上没有什么 * 正确的路,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路。

在自我认知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路上,我们不断地抛弃旧我、迎接新我,同时也期待着遇见未知的自己。

闲暇之余,我还把自己送进了各种兴趣班,跟孩子们一起学滑冰、学网球、学仰泳。滑冰场上,别人都是家长在窗外“欣赏”孩子,我们家是孩子在窗外“仰慕”妈妈。

现在,女儿已接近一岁半,现实再一次摆在眼前,继续做全职妈妈还是重返职场?客观来说,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长大,安排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参加孩子们学校的各种活动,接送孩子上下学和各种兴趣班等,即便不工作也足以让我忙碌到飞。

只是,如果当初移民美国是为了寻求改变和自我突破,丰富人生经历,那么,全职妈妈是我想要的全部人生么?

还好,内心给出了诚实的答案。2018年,我要“重新出山”。我要在美国实现我的个人价值,活出属于我的精彩人生。

* 后,引用《哈利波特》中老校长对哈利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It's our choices, Harry, that shows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是我们的选择,而非我们的能力,证明了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延伸阅读

我为什么选择了美国西雅图?


美国移民分享美国移民生活:在25岁的时候,我开始了一个列表“在30岁前我要完成的100件事情”。里面有几条都是跟旅游相关的。一个是要踏遍各大洲,另外一个是要让足迹留在美国的50个州。“要定目标就要定大目标,假如目标定在星星上,就算失败,也会落在月亮上!” 现在我31岁了,虽然两个目标都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收获也不少。在游历了30多个国家,去过了美国46个州后,我坚决的搬到了西雅图,开始了在美国西北角这个翡翠之城(Emerald City)和常绿之州(Everygreen State)的生活。

我喜爱西雅图,并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着强劲的经济,是微软,波音,亚马逊,星巴克,Costco等公司的家乡和总部;也不因为这里四面环山,西接太平洋,中间包含着华盛顿湖,南靠Mt Rainier雪山,空气质量好的可以罐装来卖;也不因为这里不像大多数美国州,没有州和都邑级别的收入税;也不因为这里被评为美国最聪慧的都邑第一名,适合居住的都邑第二名;也不因为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狗公园;也不因为这里常年气候亲切,不太热也不太冷;也不因为这里是爬山,水上运动,滑雪爱好者的天堂;更不因为这里有着世界各地来的移民,有地道的中餐馆...

我想较重要的是在这里我在繁华中能找到一丝质朴,在吵杂中能找到一份安静,在高楼大厦旁能找到山山水水,在他乡能找到家的亲切。以前住在美国东海岸的时候总有自己是外国人的感觉,无论英文说得再好,美国朋友再多,永久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我在MBA毕业的时候搬去了纽约,在那里居住了几个月。纽约就像一个大锅烩,什么样的人都有。走在街上,左边可能是个乞丐,右边可能就是个亿万富翁。纽约非常繁华和吵杂。她让我失去了自我,丢失了思想,忘记了我是谁。

搬到了西雅图以后,在慢慢探寻这个漂亮的都邑同时,我开始更多地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在这里,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平静,定义自己的一份成功,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爱西雅图的原因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喜爱不开车,坐着公共汽车去Pike市场,像游人一样买一条熏三文鱼,点一杯第一家星巴克的咖啡,买一束鲜花的周末。

我喜爱坐在一个不知名的咖啡店,看着四周人来人往的安闲。

我喜爱带着臭熏熏的鸡翅膀,去海边钓螃蟹的清晨。

我喜爱带着我的两只爱犬JD和Jack,去登山的春天。

我喜爱一大早起床,看着窗外的积雪,像孩子一样的惊喜的大叫,然后和朋友家人堆雪人和打雪仗的疯狂。(西雅图很少下雪,所以下了雪大家都非常的兴奋)

我喜爱走在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的海边,看着潮起潮落的淡然。

我喜爱开着房车,在太平洋101号公路上边玩边露营的潇洒。

我喜爱推着割草机,给自家院子理发的夏日;然后去种的菜园里拔小的可怜的萝卜的兴奋。

我喜爱在华盛顿湖便慢跑,看着水中的鸭子,路边的行人,远处雪山的漂亮。

我喜爱到中国城,挑一家不起眼的中国餐馆,来一顿地道中餐的亲切。

我喜爱每次从外地回到西雅图,飞机场乘务员说“欢迎回家”的亲切。

我喜爱生活在西雅图的点点滴滴。这些点点滴滴让我更多地去珍惜天天的生活,并去查找生命的意义。

女儿在澳洲生孩子,我终于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狐狸尾巴!


从小知道资本主义万恶,虽然没有体验过,但坚信:无风不起浪,说你万恶,你就万恶!以往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些间接了解,它的万恶隐蔽得深,我一时没能发现什么。不过近期“贴身”接触,它的狐狸尾巴,就露出了一大截!事情是这样的:我送女儿到资本主义澳洲留学,反复叮嘱她:偷偷把他们的高科技学到手, * 好能学一大把;一旦高端技术在脑子里扎了根,当天就坐飞机回来,不用先看望我,直接去北京,为祖国效力。可恨这小妞,拿到学位后,不但当天没回国,反而捏起拳头宣誓:热爱澳洲,接受澳洲的价值观、世界观……加入了外国籍,变成万恶社会中的一分子,直接为资本主义卖命了。从此我就单方和她断绝了关系。你走你的独木小桥,我走我的阳关大道。女儿又回过头来忽悠我:“虽然我在外国,但我爱的是中国!”前几天,女儿要生产了,即我要走上外公这一重要岗位了,只好假装向资本主义低头,一趟飞机,睡到了澳洲。接下来就说说这女儿移民澳洲生子问题,进了当地医院,发现他们几乎处处和祖国医院对着干,不由得你不火冒三丈。澳洲医生拒绝女儿剖腹产女儿一提出要求,医生就一口回绝:“那不行!”澳洲医学界提倡甚至“强迫”自然分娩。实在生不出来?确实不是伪装的?已经战斗三天三夜了?那可以开会研究,剖不剖由医生决定。嗯,不剖要打无痛分娩针?早就普及了?哼,那么打嘛。华侨虽然不怕痛——我老婆生我女儿就没打——但也不喜欢痛。结果当然就打了针,顺利生下个女娃娃。

让爸爸剪脐带外孙女一出世——可恨她,在一秒钟里,便获得了外国国籍——医生便在脐带上剪了一刀。你剪一刀就剪一刀吧,还硬把剪刀递进女婿手里,让他再剪一刀。歪理是:“新生命诞生的过程,父亲不但要全程目睹,还要具体参与,使生命与生命,贴得更近更紧。”让外行对新生儿动剪刀,尤其这个新生儿是我外孙女,那要你医生干什么!女婿那一刀,算不算帮你们加班?加班不是能赚三倍工钱吗?为什么没有付?

胎盘处置权归自己医生请示我女儿:“胎盘怎么处理?”嗯?什么意思?胎盘的处置权归自己?!我偏要无偿让它归医院怎么的!我们中国医院一直就是这样干的嘛!哪个产妇见过胎盘?提都没人提,仿佛生娃娃,本来就没有胎盘的。拒领胎盘之后,医生给了一截脐带作纪念。有什么用呢?回家再慢慢思考!新生命的 * 抱必须由母亲完成我孙女晓得要吃亏,哇哇大哭着,来到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坠床后既无人擦,也无人洗,立刻就被甩进我女儿怀里。孙女血糊糊的,女儿也血糊糊的。歪理是:“新生命来到世上的 * 抱,只有母亲才有资格完成。擦和洗,都延缓至 * 抱完成之后。”我呸你一大口黏痰!哪有医院不讲卫生的嘛!管你的,反正产妇的血衣,婴儿的血被,都由医院提供,要赔也是医院自己赔自己。

不能让婴儿习惯配方奶头几天,助产师把半截指头伸进我孙女嘴里,轻推针管,让奶水顺着指头滴下去,孙女吮吸指头。每次只喂5毫升。歪理是:“要让婴儿处于饥饿状态,母亲发奶后,便于吸奶。总之,目前不能让婴儿习惯配方奶。”怪不得,生下来6斤半的胖娃娃,出院时6斤,活活饿瘦了半斤。这喂奶用指头,属于土办法吧?我知道wifi的鼻祖诞生在澳洲!“八小时工作日”始于澳洲!磁条技术、黑匣子、太阳能热水器,都是澳洲人发明的!幽门螺旋杆菌还是澳洲人发现的呢! * 体外受精技术获得成功,就在澳洲……别的我不管!wifi,8小时的工作,磁条技术,黑匣子,太阳能热水器,不管!幽门螺旋杆菌,也不管!体外受精技术,更不管!我们都用祖传的体内受精技术呢,古老而实用。我只管我的外孙女!澳洲那么多发达的高科技,有涉及到科学喂奶的没有?为什么不牵出来走两步?

亲密接触每晚,有一个规定动作叫亲密接触。由助产师指导——其实是监督——完成。其时,我虽然刚刚荣升为外公,且不受两届限制,但也被赶到门外站得脚底生根成了一棵老树。因为,室内,女儿孙女都脱掉衣裳,黏在一起,正亲密接触呢!歪理是:“有助于婴儿熟悉母亲,记住母亲,使母乳喂养更加顺利。”我有点想笑。照这样干,待会儿穿起脱掉的衣裳,就不亲密了?嘁!产房和病房都是单间中国人,或华侨, * 喜欢热闹, * 害怕清净。可是偏偏产房是单间!病房也是单间!想找个人挤到一堆说说话,不可能。日子真难混!奇的是议员就住的隔壁,房间和普通病房一模一样。这不是目中无人吗!没把领导干部放在眼里,他们可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啊!顺便说一句,议员是位男性,住在一墙之隔的男科,倒不是来生娃娃的,而是专门来结扎,不要娃娃的。

让产妇喝冰水产妇消耗大,身体弱,尤其这产妇是我女儿,那就更加需要重视。按照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医理论,冷伤脾,更不要说冰。可是,医院每顿配餐,偏有一盒冰激凌。这还不算。居然,助产师端来了400毫升的一大杯冰块,冲冷水,让产妇喝下去。歪理是:“有利于子宫的恢复。”老外自己从不喝开水,直接喝自来水,但也不是喝冰水呀!这不是害人吗!母婴全面体检,达标才能出院几天后,女儿要带着我孙女出院。你想出院?不忙,就不让你出。等医生重新检查一遍再说。来了一堆人,只要想转身,满屋都是外国人的大屁股,让你转不成。医生之外,老护工老护士老护师老什么什么,还在一线冲刺呢。我们注重照顾老同志,老外注重就业机会均等。他们先给婴儿测听力,及其他指标;又继续教母乳喂养,查产妇指标。总之,母婴全面体检一次,达标才出院。既然进来了,不是想走就走得脱的!

常见的不说,说稀奇的。医生,巨手,捏起我孙女的四肢、关节,胡乱揉了好一会,把个小崽崽在空中提来提去,在床上车来车去,看得我们胆战心惊。想起国内新生儿体检,也许没有这些环节,要有,也在背地里干。现在当面做,太不含蓄了!还好,母婴一切正常。出院资料几厚本,医生拿到病房来。患者或家属不去办公室,办公室只办公,医生和病人接触,都在病房。想行贿也没机会下手。医生逐一说明,居然花掉41分钟,像是和久未谋面的老朋友说话一样。其实很繁琐。控诉了这么久,总之,资本主义万恶的狐狸尾巴,被我抓住了!我的苦,诉不完,从小受到过“诉苦大会”“批斗大会”的栽培,还想诉。可是各个房间婴儿的哭嚎比赛,正好开始了!那就出院,回家。医生到家里回访

这就完了吗?没有。一周后,医生 * 次到家里作定期回访呢!医学观察自然是少不了的。其实就是把我的乖孙提出被窝。澳洲的4月,已经是深秋,天凉,照样脱光,连尿不湿都扯了,袜子都扒了,胡乱捏了一回,挼了一遍,把婴儿整哭才完事。

老外不养娇小姐,自己的小孩子,冬天也光着脚到处跑呢。他们从小被捏惯了,被挼惯了,吃苦等于锻炼。也检查产妇。医生只是医生吗?错!她还有一份责任(邻居、熟人,一切能够获得婴儿信息的人,都有这份责任),即考察婴儿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如果离谱,马上干涉别家内政——报警,婴儿就变成“祖国和人民的孩子”了。又完了吗?没有。区福利署妇女儿童官员也要来家里“侦查”;一级级都要来。一级级都来后总完了吧?没有!轻易是不会完的!国家要送福利呢!拿着出生纸,去福利署领生产补助金,领婴儿——也就是我外孙女的——牛奶金吧!那么到底走到哪一步才算完呢?不晓得,在家里等等,再无人来纠缠来理睬,就完了。喂,忘记说一句: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 会笼络人心,除了发津贴发补助,去医院看病,生孩子,请护理员,请洗澡师,请催奶师,包括就餐——也即包括那害人的冰激凌, 也统统免费,确实免费。为此我心花怒放,就不管资本主义万恶不万恶,专门先笑了几声:哈哈呵呵嗨!哈哈呵呵嗨!笑声特怪。回想一下,似乎每个人,占完便宜,心情过分舒畅时,笑声都怪。笑归笑,反正资本主义的狐狸尾巴,被我发现了,并牢牢记住了! * 后我宣布:从今天开始,我也坚决反对全盘西化了!不过那看病免费,打无痛分娩针,领牛奶金等这金那津这补那贴之类的规矩,应该留着备用,我不反对。不是被收买了哈,先声明!

新移民自述:移民加拿大两年,我经历了什么?


“移民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那些已经移民的人,是否适宜异国他乡的生活?” ......

相信很多有意移民的人,在心中多少都会对移民后的生活有所疑问。事实上,移民后是否能够适应、能否喜欢, * 终取决于心境、取决于你想要和希望要过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来听听一位移民加拿大两年的“过来人”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移民两年,我经历了哪些蜕变?

人生 * 大的变化莫过于移民了——除了老婆孩子,其他你能想到的一切都彻底改变。

从香烟牌子到事业工作,从交友待物到思维方式,都像中国和加拿大的距离一样,所有的事情都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就来说说我这移民一年多的“蜕变”吧!

我会做家务了,而且还做得不错

如果你看到现在的我,绝不会想象2年前西装革履的站在千人讲台上的样子。现在,稀松皱巴的运动裤和藏蓝色亚麻围裙是每天的常态——稀松平常的家常小炒不说,炸酱面、卤肉饭、炖肘子,酱牛肉伸手就来,菜谱都不用看。

剪草浇水、清理屋顶、通下水道、换油烟机、修栅栏、做纱窗,甚至修空调,这都不是事儿!要说修理东西,原来我只会修一样东西,电脑......修电脑是中国男生的标准技能,要不怎么找对象;到了加拿大,哪个老爷们要是不精通个十样八样的维修技能,真嫁不出去。

我会带孩子了,而且孩子做得也不赖

跟孩子相处久了,会有很多只有父子之间才懂的默契。

早上起床时的哀嚎在我耳中早已不是个事儿了,三两下给王中王(备注:笔者儿子)穿好衣服,开始刷牙洗脸。刷牙是必定是我坐在小板凳上,王中王躺在我腿上,任我手中的电动牙刷在他嘴里翻滚。洗脸一定要洗足10把,两个人都会分别为多洗了一把或者少洗了一把而暗自庆幸或觉得亏了。早饭必定是牛奶麦片,一个太阳蛋,一片奶油面包,当然奶油的多少还有一番讨价还价。

早上永远是慌乱而忙碌的,谁先上车系好安全带是每天必有的比赛项目,我从未“赢过”。把王中王送进班级, * 后要有一个拥抱,王中王说爸爸我爱你,我说放学我 * 个来接你。

移民后我突然发现,原来世界上有一个人是如此的依赖你,原来对一个人毫无杂念的爱是如此的,让人陶醉......

当然,学习和练琴的时候除外。

我开始重新有爱好了,而且乐在其中

我曾经梦想骑单车环游世界,梦想拿着多少多少流明的强光手电去探索夜空,梦想用自己改装的收音机接受到神秘的声音,梦想苦练游泳去横渡琼州海峡......想的事情多了,就一件都没办成。

渐渐的我发现自己正在变成一个了无生趣的人,所有的得失和乐趣都来自于工作,而曾经的梦想渐渐变得模糊,甚至遗忘。

曾经我也是个陶醉于电影中的文艺青年,曾经我也有痴迷追捧的歌星影星,曾经我也曾干过许多“浪费时间,没有价值”的事情......

王中王刚出生时,曾经用拍摄宝宝的名义购置了全幅单反和莱卡;结果,你懂的。

时隔5年后,移民后的生活让我又重新燃起摄影摄像的热情,添置了移民后 * 的数码大件。

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每天泡论坛、比数据、研究参数,学习技巧,且摄影这个爱好占据了我大多数的业余时间。每天晚上在电脑前回放孩子和朋友们的笑容,看着屏幕中这多彩的世界,我发现爱好竟然会让人如此快乐。

是什么让我重新找到了爱好呢?

不是时间多了,也不是精力充沛了,更不是财务自由了。

或许是因为心静下来了,我开始有耐心去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我又重新开始交朋友了,而且朋友越来越多

眼看着从小长大的过命朋友们一个一个的疏远,不是因为感情和记忆淡了,而是聚少离多,没了共同语言,朋友之间的沟通大多要靠托梦了。

新交的朋友很难推心置腹,而且有限的精力让交朋友变成一件极为功利的事情,“价值”成了检验朋友的 * 真理。

移民后我发现,交朋友变得容易了!交朋友的标准也回归到了 * 本来的状态,谈得来。

类似的经历和处境,也让大多数移民都一见如故。每个人身边都有一票教会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喝酒的朋友、做饭的朋友、育儿的朋友、种花养草的朋友,或者是纯谈理想谈人生的朋友。而唯独谈生意的朋友少了。

朋友之间除了共同的话题,还分享着共同的困难。你可以放心的让朋友去机场接自己的老婆,也不用担心自己老婆和朋友老婆之间的串通,根本也没啥可瞒的!你可以放心的把孩子扔给朋友带,放心的都可以忘记自己还有个孩子;你可以放心的跟朋友借钱、借车或者一切你急需的东西,大家之间熟悉到都知道你家胡椒面和香油瓶在厨房的第几个抽屉,还怕你跑了么?

在这里,朋友之间彼此之间更加重视、更加依赖。因为你知道,这些会是陪伴你整个后半生的朋友。

我开始变得爱学习了,并不是我变得勤奋,而是我发现了一座知识的宝库。

过去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懂得了商业、熟悉了职场,掌握了人际交往,更知道了互联网思维、产品思维、用户至上、移动支付、共享、生态、赋能......但唯独,没有学习我是谁、我从哪来和我要到哪去。

或许是闲暇的时间,或许是浩如烟海的英文世界,让我更有兴趣去了解宗教、社会、历史、教育、艺术和哲学。那感觉就像是《冰与火之歌》中的小胖子山姆威尔来到了旧镇的图书馆。

只要你想要寻找,不管是图书馆、互联网或者是某一行业的专家,你总找到答案和真相,而这些知识或许是汇集了人类历史的精华...

除了这些生存状态的方面,当然在物质和生活方式上,移民后的变化更大了——住上了更大的房子,开上了更好的汽车,吃到了更生猛的龙虾......但物质能带给人的新鲜感就像是iPhone X一样,一个礼拜后就习以为常了,经济学上的棘轮效应也不过如此吧。

移民加拿大给我带来 * 大的转变,就像是前面一直在说的,让我找回了很多曾经失去的、或者从未拥有的、那些生活中 * 为简单和原始的东西。

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小时候在东北小城的记忆

跟死党们在街上漫无目的的游荡

跟爸妈妹妹看中央一套的《北京人在纽约》

为了中考高考而挑灯夜读

为了情窦初开而不敢表白的女生暗自神伤......

美国孩子在我家生活,我被震惊了6次


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来自于三个大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模拟力极强,又缺乏历练、缺乏独立思索能力、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孩子们。所以学校的老师、家庭的父母、社会的公众(主要是舆论宣传渠道——影视和新闻)的榜样力量是极其重要的。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在看着、听着。

去年,孩子高一的时候我们有幸接待了一位美国私立高中的同龄女孩,共同生活了一周。零距离的接触,让我从中美两个同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我们教育的差距,甚至能想象到孩子将来面对这样的对手时,只有打工仔的命,充其量也就是个 ** 打工仔!

来中国游学的这十几位孩子都是来自Country Day School(乡村走读中学),据说这个学校全部费用来自于富豪们的捐助,只收合符条件的孩子,是标准的 ** 子弟学校。在经过若干个表格的事无巨细的项目填写(细致到父母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层层审核后,我家被确定负责接待其中一位女孩子。

第1次震动

** 次见到这个女孩子,个子比我孩子高出一个头,瘦削高挑,皮肤白皙,脸上露着真挚的微笑,非常动人。 ** 顿早餐我为孩子准备的是扬州包子和小馄饨,孩子们吃的很快乐,美国孩子也使用筷子,说是为了入乡随俗特地学习的。在用餐尾声时,美国女孩跟我说:“这是我吃过的 ** 好吃的早餐,非常谢谢您!”给我孩子做了十几年的饭菜,也没听到啥赞美。被赞美的感觉的确非常美妙,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不少。我 ** 次被惊到了。

第2次震动

晚餐,我做了我 ** 拿手的西红柿炒鸡蛋、糖醋排骨等三菜一汤,我们边吃边聊,非常快乐。吃完饭,两个孩子依旧在聊天,我开始收拾碗筷,美国女孩赶忙站起来对我说:“Can I help you?"看着这个孩子真诚地样子,我赶忙说:“不用了,你们聊。”我的孩子看着我忙碌了十几年都习惯了,基本是熟视无睹。而美国女孩能为对方着想,瞬间做出本能的反应,看来是习惯使然。我第二次被惊到了。

第3次震动

第二天以后,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所以一般想问啥就问了。我看到美国女孩子的护照已经很破旧了,就很好奇地问:“你走过了哪些国家?”美国女孩的回答让我第三次被惊到了:“这是我的第三本护照,大概走过了30多个国家。”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她解释说:“一般假期,我们学校都组织同学出去游学。这次是 ** 次到中国,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这四个都邑是家长和老师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基本代表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不由得发问:“你们这样周游世界,学习怎么办?”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寒暑假几乎都在各培训点啊。美国女孩看着我孩子一脸的艳羡说:“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很重的,天天回家的作业量是5小时。”这个5小时倒是把我丫头给震住了。

在聊到业余生活时,我了解到美国女孩家庭的基本情况:爸爸在自己的企业工作;妈妈基本是家庭主妇,不上班,但是美国女孩强调她的妈妈很辛劳,要负责家里的日常生活、草地、游泳池和直升机的日常养护;哥哥负责洗碗和协助妈妈搞卫生;她则是负责家里两条狗和三只猫的衣食起居。一家人各负其责,井井有条。我们家是爸爸、妈妈要上班,妈妈还要负责全家的生活,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学习。在对家庭义务和责任方面明显地我们差距很大。

第4次震动

我第四次被惊到的是听俩孩子聊天,我孩子问美国女孩子碰到 ** 惧怕的事情是啥?美国女孩子说是有一年的暑假,几个家庭的父母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没给带水和食物,没有床和帐篷,跟孩子们相约一周后来接。那一周是这个孩子 ** 惧怕的,也是 ** 刺激的。她告诉我孩子为了不挨饿,他们生吃过抓来的老鼠。想想他们的生存能力有多强!

第5次震动

第五次被惊到的是 ** 后一顿晚饭。快要离开南京了,为了尽地主之谊,给美国女孩尝尝 ** 美味的中国菜,我们带她到了南京 ** 繁华的地段----狮子桥,点了获国家金奖的"鸡煲翅",当美国女孩明白是鱼翅做的,她非常果断地拒绝了这道菜:“这道菜我无法接受,动物需要保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甚至是不近人情。我汗颜之余,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第6次震动

饭后,几个孩子相约到四周的电玩城去玩,除了我孩子和美国女孩外,我们还邀请了女儿的两个好朋友:附中和中华的两个小才女。整个玩的过程我是听孩子跟我复述的:“妈妈,太可怕了,美国人太厉害了!一进电玩城,两个好朋友就上去玩了,什么好玩玩什么。看得出平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在这一刻被化解了。而美国女孩子拉着我边走边观察什么游戏盈利 ** 大,转了一圈才锁定目标,美国女孩子赢了很多游戏币,分给我们三个,再去找自己感爱好的游戏玩。”我这一次不仅仅是惊了,简直是被震撼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做到利益 ** 大化,处处深思熟虑,确实是太可怕了。

我孩子说了一句让我思索至今的话:“妈妈,我们这样下去,以后真的只能是给他们打工的啊......”

定海神针!葡萄牙又出一C罗 8年了终于熬出头


关注葡萄牙投资移民关注葡萄牙新闻:葡萄牙能在主场拿到1分,锁定附加赛的资格,第一要感激的不是身价9400万欧元的C罗(微博 数据) ,而是已经32岁,身价仅仅300万欧元的里卡多-科斯塔。8年国家队生涯,他的这个处子进球,价值连城。

葡萄牙队在后防线上一直不缺少人才,佩佩+布鲁诺-阿尔维斯(微博 数据) 的配置雷打不动,假如不是因为受伤,教练一般不会在中后卫的位置上做出调整。上次佩佩受伤,本托让内托和布鲁诺-阿尔维斯组成后防新搭档,这次受伤的换成布鲁诺-阿尔维斯,葡萄牙媒体平凡猜度内托将会和佩佩联袂,但没想到,本托这次挑选了体会更丰富的里卡多-科斯塔。

这是里卡多-科斯塔8年国家队生涯第14次为葡萄牙出战,也是本次世预赛首次亮相。本托应该为自己的挑选感到高兴,竞赛进行到第28分钟,当时安图内斯左路斜传禁区,佩佩在远点凌空一垫,里卡多-科斯塔门前飞身头球冲顶破网!漂亮的进球!

32岁老将的这个进球,给葡萄牙球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虽然葡萄牙在最后时刻因帕特里西奥的失误丢掉了到手的3分,但里卡多-科斯塔的进球一样很有价值,凭借着这场竞赛拿到的1分,葡萄牙以18分锁定了小组第2的位置,确保了附加赛资格,理论上仍旧还有和俄罗斯争小组第一的可能。

葡萄牙媒体虽然对打平以色列感到不甘,但对里卡多-科斯塔的表现给予了肯定,正是他力助葡萄牙确保附加赛资格。里卡多-科斯塔自己也说:“我们今天操作了竞赛,但因为一个失误丢掉胜利。不过,我们锁定了附加赛的资格,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自2005年首次入选葡萄牙国家队,里卡多-科斯塔一直是球队的边缘人物,在这8年间,里卡多-科斯塔一共只为国家队出场14次。但屌丝也有翻身之日,瓦伦西亚后卫很好的掌握住了这次机会,32岁的里卡多-科斯塔成为葡萄牙最闪烁的明星,至少从这场竞赛来说,他的光线盖过了C罗。

10年往返澳洲签证终于要来啦!


澳大利亚宣布对中国公民开放10年多次往返旅游签证,成为继新加坡、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第四个向中国公民开放10年签证的国家。而仅仅几个月前,澳大利亚才宣布对中国游客发放3年多次往返旅游签证。

澳大利亚旅游局11月2日启动“优选合作伙伴”旅行社升级计划,澳大利亚旅游局大中华区域总经理何安哲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中国游客每年赴澳旅游急速升温,为了更加吸引中国游客赴澳旅游,澳大利亚方面正拟明年对中国游客推出10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

“我们的调查发现,中国的自助游客虽然处于高速发展中,但通过旅行社预定的出境游安排依然是中国游客前往澳大利亚旅游的主流方式,为此,我们希望借‘旅行社升级计划’引导旅行社业者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加深入、体贴和优化的赴澳旅游产品。”何安哲透露。

根据澳大利亚旅游局数据,截至2015年8月底,澳大利亚当年共接待95万余名中国游客,同比增长21.2%,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客源国。预计2020年,中国赴澳旅游人次将增加到140万,成为澳洲 ** 大客源国。

据了解,目前赴澳大利亚旅游的中国游客主要是观光休闲和奖励旅游,尤其以后者的个人消费额度为高。但如今随着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对中国游客开放2年到10年不等的多次往返签证,不少出境游客源也被分流。

澳大利亚方面正拟在明年向中国游客开放十年多次往返签证。相信未来中国游客赴澳的旅游时常发展会更加强劲,此外,澳大利亚方面也在积极拓展在中国市场的行业战略联盟,近期与阿里旅行、东航等等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全方位部署中国市场,充分挖掘中国市场潜力。

我这个年龄了,移民澳洲好吗?


大家都说移民是越早越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时机。总有人问,我这个年龄了,移民澳洲好吗?其实,每个阶段选择移民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本文就为大家盘点各个年龄层移民的那些事。

10岁以前

孩子在读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年纪跟着父母一起移民,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文化融入快、语言学习快,也会更容易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语言环境、教育方式,这样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其长大后留在国外发展。总之,在这个阶段移民会快速融入环境。

11-20岁

虽然11岁之前是学习第二外语的最佳时期,但并不意味着以后的年龄段就没有了移民优势。首先孩子在学业及语言方面能打下一个好基础,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各方面与留学生相比占尽先机。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正是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建议家长尽早提前安排好移民事项并且要与孩子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是否愿意适应新的成长环境。

20岁左右

年近20岁的大学生更了解国外文化,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除了以父母投资移民、子女随行的方式,非常受这个年龄阶段欢迎的就是先留学后移民。大学时期移民,是建立在一定职业规划的基础上,更有指向性地接受更优质的留学教育。但以“留学+工签+移民”这种方式需消耗一定的时间,而且难度越来越大。

30岁左右

30多岁移民,一般是在国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储量和一定的资产,对个人或家庭未来规划有更长远目标的群体。这个年龄段的群体,一般会选择低成本投资移民或技术移民。但这个年龄段群体办理移民,部分会面临英语语言能力较弱需加强以及重新适应全新生活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总之,在这个阶段移民是事业上升期,需重新规划工作和生活。

40-50岁

这个年龄普遍是事业的巅峰期。中年移民最理智的情况,多半是基于资产和税务方面的原因而移民,而主要的工作和生活仍在国内。又或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手段,为父母养老或子女的高等教育做准备。

50岁以后

如果是在这个阶段移民,大多数人的目的一定是享受退休生活。而目前欧洲国家的买房移民项目等,一般都允许父母或祖父母同行。

移民澳洲好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状态,没有最好的移民时机,只有最适合的移民时机。

(四)老移民自述:为什么我要移民加拿大!


移民加拿大之前,我是名电力工程师。那年,我是通过技术移民加拿大的,入住加拿大之后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加拿大技术移民条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加拿大整体还是一个十分缺人的国家,所以只要你有才,加拿大都张开双手欢迎你。

下面,就来说一下我为什么要移民加拿大的原因。

免费医疗 水平高超

加拿大高福利保障制度是吸引众多人移民投资的亮点,全民医疗保障系统健全,基本百姓不用为看病或者生大病担心,看病和住院都是免费,但除了口腔科和眼科。

现在来说说我几次的亲身经历吧!有次工作中出现事故,我可能吸入了有害物质,我赶紧挂急诊,护士立即对我进行检查,医生害怕我危及生命,没多久就安排我做治疗。

在加拿大,法律规定所有公共医疗提供的医疗内容不可以开设私立诊所经营;对于危急生命健康的疾病(如癌症),医院会 * 快速、及时的治疗;医疗水平高超,医疗事故率远低于国内。

还有一次,我有个朋友得了甲状腺结节,我陪同去医院检查,因为加拿大手术排期很长,我咨询医生如果活体是恶性或是良性怎么处理,医生非常详细地解释说,如果良性要切除,就按正常排期走;如果是恶性的,两周以内做手术。医生们并没有因为我们移民而区别对待,态度也非常好。

很多像我一样认为加拿大技术移民条件很苛刻,但又很简单的来到了加拿大。我喜欢加拿大,不仅是因为他在医疗方面让人安心的福利,也还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等待大家去挖掘。

(一)从美国梦到加拿大梦,我经历了怎样的移民生活!


同样是位于北美洲的两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的领土面积相仿,性格却如同冰与火之歌。看似热情却又复杂的美国,看似冰冷却又包容的加拿大,近年来都吸引了海外人士前赴后继在这两个国家追逐自己的“美国梦”或“加拿大梦”。

“美国梦”和“加拿大梦”多少就有些梦想的成份在。当然了,就一个申请过美国移民, ** 终成了加拿大移民的人来说,这两种梦有着实质上的差异,究竟有何不同?

所谓“美国梦”,简单来说,侧重点是前途,理想,与拼搏。在青春年少的那年,我迫切的想移民美国。

所谓“加拿大梦”,则更侧重自力更生,主要中心思想是平凡可贵。在经历世事的深沉后,我选择移民加拿大。

梦想就是一种让人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甚至其可以视为一种信仰。

说道“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或移民美国或求学或工作,他们放弃故土,历经千辛万苦,为的是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他们坚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即可迈向繁荣。

就算纽约,芝加哥等 ** 都市现在已经饱和,每年仍然有数万人,尤其是满怀抱负的年轻人趋之若鹜。他们带着信念的力量,在美国奋斗,成功者从此改变一生,失败者也并不是丢盔卸甲,因为这段经历将会成为他们 ** 好的导师,日后东山再起,有何不可?

本文地址:http://m.ym16.com/y/32902.html

上一篇:加拿大新移民看病指南!

下一篇:美国移民局对于EB-1A申请人在学术文章上有何要求?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