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送礼,有什么注意事项呢?本文接着上文,继续给大家分享送礼方面的干货。
在美国要怎么送礼
1.没事时不要随意送礼,美国人收的话也觉得很难为情。
2.在美国过节或是家里有什么大事都是要送礼的,而一般的请客吃饭,相约郊游野餐也可看作是一种“送礼”,所以想不出送什么礼物也可以请客吃饭。
3.如果受邀到他人家里用餐,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鲜花、美酒、小点心等,价格一般在10到20美元左右,不必太过贵重,否则反而让他们感到有负担。
如果你空手去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回请他们。
4.美国人也喜欢奇特和实用的礼品,中国朋友如果送一些中国特色的小工艺品,比如兵马俑、首饰盒、小瓷器、丝巾等,美国人也会喜欢。
但是像中国的食品饮料等美国人可能就不太敢尝试了,中国的茶可能也不是对所有美国人的心思啊。
5.美国人对礼品包装花的心思可能比礼品本身还多,所以在美国送礼就要把礼物包装得漂亮一些,还可以加一张卡片。
美国有的商店卖礼品是没有包装的,所以要自己购买包装纸来包,可以选择明快、简洁、浅色纯色系的包装纸,不要显得杂乱。
比如粉红色,象牙色,浅蓝色等,给女士送可以选粉红色,给男士选择浅蓝色比较合适。
6.中国送礼讲究成双成对,而美国人则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所以送礼时要送单数,但要避开13。
7.收礼时要当面打开,饱含感情的向对方表示感谢,不要太含蓄,不然他们会以为你不喜欢。
这就是在美国生活,需要知道的一些送礼注意事项,入乡随俗,多了解当地文化更有益于快速融入异国文化哦。
美国和中国的文化有很多差异,在送礼方面也有很多学问。准备在美国生活的人,一定要多了解。
给老师送礼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尊师重道”,家长又希望老师能多“指导”自己的小孩,所以在教师节时会给老师送礼送花等。
前面就说中国人讲究面子,送礼物必须“拿得出手”,大的水果篮,食品礼盒啊。
但这些如果送给美国老师的话,未免太过了,反而会使美国老师感到负担。美国人在过教师节时通常送给老师的礼物就是一些自制的卡片、手写的感谢信,自己做的小蛋糕,手工品或者鲜花等。
另外在美国教师节时,还会有捐献活动,通过家长到班上做义工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或是一个班选出一名家长做代表集体募捐购买代金礼券给老师。
这些东西要在中国人看来可能觉得太轻,但是礼轻情意重。而且像在纽约等城市,有“每名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价值不得超过5美元的规定,要求学生送礼自愿且廉价。”
要是高过5美元就会被怀疑是接受贿赂(不能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要被学校处罚的。同样在阿拉巴马州,2011年时曾有法规禁止学生给教师送礼,后来又通过一项修正案,允许送给老师礼物,但 * 金额不得超过25美元。
参加婚礼随礼
在中国参加婚礼除了买一些礼物(家里摆设、小家电、日常生活用品、食品)之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参加婚礼的当天随礼、送红包。
中国人一般会根据与结婚者关系的亲疏来决定随多少礼金,而且相同身份的朋友会提前商量随同样的价格,避免产生纠葛。
比如同学结婚,那么其他的同学一般都随600、800元,要是有的人随礼随了1000,同样是同学也不好意思少随。
其实这种情况不只是婚礼,中国“随礼文化”是结婚要随礼、死人要随礼、生孩子要随礼、乔迁要随礼、开业也要随礼,所以很多中国普通职员一个月的工资光随礼就要用去不少。
而美国人结婚的话根本不需要在随份子上费脑筋,大多人都会买礼物而不是直接给钱,而结婚的新人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收礼。
结婚前新人一般都会在某个百货公司登记,记录下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通知亲友,这样亲友在购买礼物时可以查询这对新人的礼单,根据上面的内容来购买礼物。
依照和新人关系程度的深浅可以选择不同售价的礼品,更加透明。
葡萄牙移民关注葡萄牙移民生活: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以此为平台,记录并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日常生活,而且特别热衷“晒娃”。许多网友感慨,社交网络可称为一本最全的育儿相册。
然而最近发生在葡萄牙的一起案件引起了大家反思:埃武拉地方法院要求一对夫妇不得在社交网络上披露其12岁女儿的照片或者能够确认她身份的信息。在中国,家长代孩子行使肖像权的行为也许多,律师表示,应对儿童权利多些尊重。
网上晒娃后“踪迹”难排除
葡萄牙埃武拉地方法院的法官表示,子女并不是父母的所属物品,他们也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对自己照片的使用。同时法官也表达了对近来与日俱增的儿童性侵案的担忧。他指出,近年来社交网络进展迅猛,信息和图片的公布很轻易让不法分子在网上查找并锁定目标,因而父母们不应在网上透露孩子的身份信息和经常出入的场所。
认真想来,许多父母在社交网络上“晒娃”时,的确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英国“父母空间”网站一项针对网友上传子女照片习惯的调查显示,只有12%的父母会在上传子女照片时征得他们的同意,而1/3的家长承认子女曾阻止他们上传某张照片。可见,孩子们并非每次都同意成为父母社交网站相册里的主角。香港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公署的一项调查研究指出,当父母把年幼子女的相片及短片上传至社交网站后,这些网上的“踪迹”很难排除,这不但可能引起日后家庭内部的摩擦,更有可能侵犯孩子的隐私。
父母有义务保卫子女的隐私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有义务保卫子女的隐私,更要防止照片经过网上传播被他人不正当使用。在“父母空间”网站的调查中,超过60%的家长表示很少或从不查看社交网站的照片隐私设置,即便删除了曾经公布的图片,它也可能早已被复制到其他地方,包括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对此,人们仍旧手足无措。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不正当使用”的照片也会在无意中将孩子推向危险境地,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犯罪的案件层出不穷。对一些犯罪分子来说,这些社交网站无异于是查找目标的“花名册”。许多父母上传照片时,轻易地显露了家庭住址、经济状况等信息。通过拍照时间、地点,很轻易估计出孩子独处的时间和出现的场所,导致不少性侵、拐卖案件。
相关推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