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网

美国移民:一个中国小留学生的“融入之道”

2021-05-02
中国个移民美国的条件

初到美国:一度焦虑消沉 小菜鸟一步步找回自信

在国内初中一毕业,我便来到美国,开始了小留学生生涯。我当时上的都是国内当地很不错的学校,成绩也还是平平偏上。刚到美国时,我在一所寄宿高中读书。那是一所在山上的学校,环境美丽但是有些偏远,而且中国学生很多,大约有15%。从学校开车到最近的商店也需要20分钟,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它和我曾经想象的美国高中完全不一样。学校治理制度严苛,食堂饭菜经常是墨西哥玉米饼。一开始还觉得不错,但过了几天我就开始怀念中国菜了。因为语言障碍和不同的课程体系,我只能失望又吃力地应付着课业。虽然我的个性偏外向,但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还是无法很好地融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让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和茫然。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自然而然地喜欢和自己的同胞待在一起,从而失去了和老师以及美国同学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第一个学期结束,我拿了6个B,很伤自尊。我一度非常焦虑和消沉,直到有一次考试,我发觉身边的美国同学竟在偷瞄我的试卷时,心境才有了改变。其实我并不介意他偷瞄我的试卷,只是惊诧于这个平时体育好,在社团也是风云人物甚至还嘲笑过我的美国同学竟也要看我的卷子!顿时,我找回了自信。

私人观察:美国同学眼里 中国学生是被宠坏的孩子

在寄宿高中时的生活非常有规律,但我并不喜欢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于是10年级的时候我转学到了一个位于市区的走读高中。走读高中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有机会进展自己的爱好爱好,积极参加喜欢的社团活动。这所高中的华人学生更多,多达百分之四五十。中国学生往往有相对比较封闭的圈子,他们不太爱和美国同学打交道,也不爱参加那些社团活动。我曾问过美国同学,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同学是什么样的。他们多半是觉得我们都是些Spoiled kids——就是被宠坏的孩子,不乐于和美国当地的学生交流,也不尝试多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虽然也有成绩很棒的中国学生,不过还是让人感觉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在美国高中里每年最大的盛事就是Prom,也就是毕业舞会,通常高中毕业的男女学生一定会在这个舞会中有所互动,可以说Prom是整个高中4年生活中最后一次出色呈现的意义非凡的活动。这本是中国学生很好地进入主流圈子的机会。但事实上是,假如是在美国当地学生比率高的学校,这种舞会入场门票非常好卖,可在我们学校,因为中国学生多,票却很难卖完,舞会也是惨淡收场。

自我改变:学习美国历史参加辩论赛 从每次挫败中积存经验和自信

尽管我转到的新学校还是中国学生扎堆,但此时的我因对自己的未来进展有了一个更清楚的愿景和方向,所以我开始明白融入美国的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性并为之付诸许多行动。

在课业方面有老师建议我上AP课——就是大学预修课程。由于中国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类理科科目有上风,在选课时这类科目很受中国学生欢迎,而为了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我有意识地选了美国历史、政治这些美国学生爱选的课,尽管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通过努力,我有了更多接触美国学生和美国文化的机会。

在课外活动方面,老师建议我去参加辩论赛。我一开始也有些害怕,以我对自己的评估,我参加中文辩论赛都有难度,更何况用英文。不过,我还是选择了去接受这个挑战。为了预备好辩论,我每月都要读将近2000页的人文社科和历史资料,而辩论题目从“核武器问题”到“美国国安局是否应该对民众实施监控”这类枯燥的题材。当然囧事也是很多,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某次辩论赛临近结束时,裁判员直接叫停,然后和我说“请说慢点,我完全没有听懂你在说什么”,我当时的难堪和沮丧可想而知。可是这类事件发生多了,调整一下心态,每一次的挫败反而给了我更多经验和积存,让我变得越来越镇定,越来越淡定。

除了辩论赛,因为我喜欢政治,所以老师还推举我去加州众议院议员赵美心办公室实习。我天天下课后赶到议员办公室,处理的尽是接电话这样的琐事,但就是因为这些琐事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州政府的运作体系,也正是因为我踏踏实实地把这些琐事做好了,所以我的上司主动将我的实习期从3个月延长到一年。

积极行动:融入美国学校主流圈子 让美国同学改变偏见

在积存了一些政治常识和更多自信后,我也开始想要利用自己的特长来做些什么,从而来影响我所处的社会群体。我发觉随着美国亚裔族群的快速增长,亚裔族群的投票率反而是下降的,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投票选举权和争取自己的社会权益休戚相关,所以我联合朋友制作了一个视频,呼吁亚裔积极行使投票权。这个视频完成后,我把它上传到网上,获得了13万的点击,还吸引了包括NBC在内的媒体关注。我做的也许只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我为我曾经能为改变这个世界付出过努力感到自豪。

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一个走读学校,让我有更多自由进展的时间和空间,把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学业以及这些课外活动。在我的时间分配上,也许参与社团和社会活动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学习时间。我虽然天天都非常忙,但是感觉很踏实。由于课堂里外接触的大多是美国同学,我和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沟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真诚,我也还是那个真实的我。而美国同学一旦开始了解我了,他们对我也很友善,改变了以前的偏见,对我越来越尊重。同时他们对中国文化也布满了好奇,喜欢和我们交往。所以,只要有意愿、有意识地去熟悉、尊重和参与美国当地的社会和文化,最终我们是可以融入当地并且做得游刃有余的。

编辑推荐

一个中国人在爱尔兰移民生活的经验分享


很多人会选择去爱尔兰留学,甚至在爱尔兰生活。那么中国人在爱尔兰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中国人在爱尔兰生活经验

本人在爱尔兰已生活了近十年,在这里完成学业的一些中国人象我一样,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白领工作,并且购置了自己的房子。但是假如仅是商科毕业,便很难在这里立足,的可能性是回国或转第三国。在这里学医的中国*都找到了工作,或在爱尔兰,或在英国。学软件的也有很高的机会。学医药化学的,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找不到工作的。还有一些学会计的,也成功地找到了TraineeAccountant的工作。

我们数人一道,正在筹建‘爱尔兰中国专业人员协会’。就我们所知,在都柏林的专业人员有30多,这仅仅是近三两年的事情,估量在下面的几年了,这个数字会有大幅上升。所谓的新一代中国移民,尽管大多仍然集中在餐旅业,但已有不少人在从事金融,电脑,医药,会计,体育,教育,传媒,甚至神职工作,个别的已与爱尔兰的政界要员有紧密的联系。

爱尔兰的天气不是很好,很多爱尔兰人都很同意到澳洲去享受阳光地带的亲切。这里倒不很冷,但常年阴雨绵绵,夏天很凉快,但雨仍然较多。这是一个四季长青的国家,没有极端气候。跟中国的长江下游的春天很类似,阴雨天多,不冷不热。

尽管爱尔兰跟任何一个国家一样,存在着一些种族卑视的因素,但绝大多数爱尔兰人是对种族卑视深恶痛绝的,因为爱尔兰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受遗族压制和卑视的国家,有识之士一再组织反种族卑视的各种活动对国民进行积极的教育,爱尔兰政府更是制定了一些法规来根除各种卑视和偏见,致力于制造一个人人平等的,尊重人权的社会。

都柏林

都柏林是一个很独特的都邑,是一个欧洲都邑,又不完全是一个欧洲的典型都邑。就其所保存下来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市貌,比北部欧洲的大多数都邑要古老的多,原因是都柏林没有遭受战争的大规模摧毁,因而显得古老,甚至一些街道有破落之感。

这是一个由历史和商业活动自然进展起来的都邑,而不是由都邑计划者创建起来的都邑。欧洲的已经消逝的中世纪风貌,在都柏林得到很完美的保留。都柏林缺乏很多欧洲大都市的气概和高贵,但是其狭窄的街道,高低错落的建筑,以及强烈的文化气氛,使都柏林成为一个独具一格的古老的中世纪欧洲都邑,在很多习惯于高楼大厦和霓虹灯的中国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大失所望,但在欧洲大陆人和美国人,甚至日本人看来,这恰恰是其魅力之所在。这也正是现在的都柏林市政治理人员所极力想加以保护的风貌。不喜爱都柏林的中国人,是只好另寻他方宝地了。

本人因工作关系到过欧洲很多国家,美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爱尔兰人的友好而自然的态度是的,当然,粗暴无知之徒也会时有所遇,但他们是极少的少数,爱尔兰在种族卑视方面绝对不比任何一个欧洲或美洲国家更差。

以上是中国人在爱尔兰生活经历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何尽快融入澳洲留学生活?


新学期马上来临,澳洲迎来了很多留学生。那么,对于留学生来说,需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内容,尽快融入澳洲留学生活呢?

1.学习方面:选课

入学前,最重要的事情是选课。首先, 所有的课程都是学生自己申请并决定,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学分即可。其次,选修的课程需要仔细研究,安排必修课的时间,然后搭配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官网上的各种课程简介,然后结合自身的能力,选择合适的课程。但要注意在学期结束前,修满学分。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可以把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轻松一些,来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语言问题:很多学生生活交流不成问题,但是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却不容易消化,如果教师的语速过快或者口音太重,都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这就需要留学生事先做好预习,将教师在课前公布的PPT预习,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一来就不会错失关键内容了。2.生活方面:住宿

学校的宿舍数量有限,但价格合理,如果能够争取到,要尽量住在校内。也可以选择寄宿家庭。一些生活能力比较差的留学生可以选择居住在寄宿家庭,会有人提供三餐,照顾起居。同时,也可以同当地人进行沟通交流,进而融入澳洲生活。但寄宿家庭花费很贵。

家具:如果选择租房子,澳洲租房子不提供家具,需要自购家具和被子。你可以去宜家或者商场,也可以在网上的二手商场购买家具,能省下一半以上的价格。

新移民和留学生如何在加拿大找到一个好工作?


每个在加拿大找过工作的朋友们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加国求职的情况和国内在某种程度上也大不相同。如何能够在加拿大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是很多华人共同关注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捋一捋在加拿大怎样找工作吧。

学校里的Career Center

这个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的,在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Career Center来关心学生找工作,他们一般会定期安排聘请企业来学校做宣讲会(Information Session)或者聘请会(Job Fair),这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次 ** 介绍自己的机会,有的公司会在当场面试甚至发Offer。

另外一个方面,Career Center也会可以关心学生修改简历,一份漂亮的简历是找工作特别重要的一步。有的Career Center也会提供面试辅导等相关求职培训。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哟!

熟人推举 Referral

跟中国相比,加拿大的雇主特别倾向于熟人推举。这个和国内通过“找关系”相比有些类似,但也不太一样。这边的熟人推举一般为学长学姐推举,熟悉的某个人在那家公司任职,甚至是那些只有一面之缘的人。

也有的学生挑选去相关的协会或者社区活动从而熟悉相关领域内的前辈,通过他们得到Referral。在这边有了Referral而去找工作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甚至有一些公司,如果你是通过Referral来的,可以直接跳过 ** 个挑选简历的过程,直接进入面试阶段。

政府工作

很多华人对于中国人在政府工作都有必定的误区,认为中国国籍或者PR不能在政府部门上班,其实这是不对的。除了一些比较特殊的部门,如安全部门或者只要不特殊说明只招加拿大人的部门,很多政府的工作都是对外国人开放的。

申请政府部门的工作,一般都是在政府的网站上面申请的,他一般要求应征者有大学本科的学历,有些则需要探索生。和一般企业聘请类似,很多专业的工作是需要相关的专业资格证认证的。此外,政府聘请的职位也是特别全面的,包括 IT、会计、电工、文员、教务人员、社工、水管工等职位,而非单一的某一工种。

** 后提醒下大家,在这边找工作也特别看重英语口语,必定要敢说同意说,不要因为怕被笑话而不张嘴。如果你和其他同事交流都是特别不流畅的话,雇主怎么会同意雇你呢。

三个中国陪读娃的美国蹭课故事(一)


因为公派留学的机会,大学教授筱静、方柳和郁悦(此处均为化名)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了美国。虽然三个孩子分别是不同的年纪,但在美国学校短暂学习、生活的时间却给父母和孩子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实,想要在美国做短期的“插班生”手续很简单,而且老师也会对每个孩子都施以 ** 大程度的尊重,就连细节之处都做得体贴入微。孩子在美国变得独立,对学习也是真心地喜爱, ** 重要的是他们真正成了会玩也会学的孩子,这样的经历实在宝贵。

儿子开始有独立个性了,看来我们要学会放手

“儿子从美国回来已经有段时间了,但是有时候着急起来脱口而出的还是英文。”今年年初,筱静被所在的大学公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那个时候她还带着当时只有三岁的儿子Yale,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到后来亲眼看着儿子一点点进步,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

虽说带三岁的小孩出国“读书”乍一听挺大胆甚至还有点不可思议,但筱静明显是做过功课的。她之前看过一些教育学的书籍,其中还包括蒙氏教育的理念,她了解到三岁是儿童开始学习语言的要害期,由于她很早就打定主意要让孩子将来接受美高和美本的教育,她觉得有必要让儿子先体验一下。

筱静作为访问学者的乔治·华盛顿大学位于特区,在特区生活的各方面费用都不低。Yale到美国要上pre-school,而美国只有到了小学阶段才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pre-school则是需要全额收费的,一周大约是200~300刀。因而,筱静一到美国,先是在特区四周的Virginia找到了一所Merrifieldpre-school,然后才着手在四周寻找住处。她说帮儿子找到合适的学校一定是她的priority。

虽然手续和要准备的材料不少,因为pre-school对孩子健康的要求比较高,要有免疫证实,还有出具国际承认的全身体检报告,有了这两样才能入学。但是其实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多灵活性的,入学手续办得很顺利。

Yale个性上有些内敛,不算太外向。不过这也是筱静 ** 初考虑带娃访学的第二层原因,她盼望可以通过美国的教育让儿子变得更open一些。当然一开始她也有过顾虑,担心孩子一下子到了一个非母语的环境中,会对他的语言学习还有性格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当时在离开中国之前,筱静给儿子报了一个美国人开办的双语幼儿园,在里面学了一个月的时间,让他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全英语的环境,然后她才毅然带Yale赴美,好在到美国以后发觉二者衔接地还不错。

事实证实,她 ** 初担心的孩子适应问题并没有发生,恰恰相反,儿子的适应力远远比大人厉害,无论是倒时差,还是对多肤种人的接受能力都比大人强,在很短的时间里,Yale就在美国交了很多朋友。

至于语言,似乎也没有成为大问题,Yale一开始先是尽力听懂别人说的,后来就是自己开口说。直到后往返国以后,儿子还是非常愿意讲英语,回到家纠正爸爸妈妈的发音,还要教外公外婆英文,在语言方面似乎有自信心甚至小小的优越感了,筱静觉得儿子的英语语言的习惯已经形成了,明显这是这次带娃访学的一大收获。

不过这个年纪的孩子在美国上pre-school还是以玩为主,而且是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不过虽说是玩,也是有主题的。比如某一周他们讲spring的主题,而这一周里的五天都会环绕这个主题展开。

美国人素来重视情境教育,用的教材也是取自于大自然,比如花花草草之类的,又或者是带他们去野生动物园,或者是老师带着孩子去超市用1美元买东西给家里。孩子从这个年纪就已经开始渐渐地融入社会,明显美国的家长和学校比我们更放得开手。

筱静说,虽然她一开始想要让Yale变得open的愿望可能并未圆满达成,究竟一个人的个性的确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但儿子的胆子确实变大了,原先一定要父母牵着他的手,在他左右,不敢离开视线范围,但入学两周以后,儿子就已经完全可以挣开妈妈的手,在离开她很远的地方自己滑着他的滑板车,来到美国使Yale的独立个性开始发芽,回到中国以后对父母的依靠也少了很多。

筱静说,之所以想要儿子接受西式教育,就是盼望他的个性能得到进展,在美国的这半年,儿子学得很欢乐,对于她而言这也就够了。

本文地址:http://m.ym16.com/y/46654.html

上一篇:美国天然气价格创五年新高

下一篇:美国技术移民相应的条件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