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网

我这个年龄了,移民澳洲好吗?

2020-03-12
经验类移民年龄要求

大家都说移民是越早越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时机。总有人问,我这个年龄了,移民澳洲好吗?其实,每个阶段选择移民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本文就为大家盘点各个年龄层移民的那些事。

10岁以前

孩子在读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年纪跟着父母一起移民,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文化融入快、语言学习快,也会更容易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语言环境、教育方式,这样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其长大后留在国外发展。总之,在这个阶段移民会快速融入环境。

11-20岁

虽然11岁之前是学习第二外语的最佳时期,但并不意味着以后的年龄段就没有了移民优势。首先孩子在学业及语言方面能打下一个好基础,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各方面与留学生相比占尽先机。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正是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建议家长尽早提前安排好移民事项并且要与孩子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是否愿意适应新的成长环境。

20岁左右

年近20岁的大学生更了解国外文化,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除了以父母投资移民、子女随行的方式,非常受这个年龄阶段欢迎的就是先留学后移民。大学时期移民,是建立在一定职业规划的基础上,更有指向性地接受更优质的留学教育。但以“留学+工签+移民”这种方式需消耗一定的时间,而且难度越来越大。

30岁左右

30多岁移民,一般是在国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储量和一定的资产,对个人或家庭未来规划有更长远目标的群体。这个年龄段的群体,一般会选择低成本投资移民或技术移民。但这个年龄段群体办理移民,部分会面临英语语言能力较弱需加强以及重新适应全新生活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总之,在这个阶段移民是事业上升期,需重新规划工作和生活。

40-50岁

这个年龄普遍是事业的巅峰期。中年移民最理智的情况,多半是基于资产和税务方面的原因而移民,而主要的工作和生活仍在国内。又或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手段,为父母养老或子女的高等教育做准备。

50岁以后

如果是在这个阶段移民,大多数人的目的一定是享受退休生活。而目前欧洲国家的买房移民项目等,一般都允许父母或祖父母同行。

移民澳洲好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状态,没有最好的移民时机,只有最适合的移民时机。

扩展阅读

澳洲移民后的生活给予了我岁月静好的人生!


很多人都会幻想国外的生活,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像是澳大利亚。的确,耀眼的数据和排名,让很多人来说澳洲移民后的生活充满好奇,认为在澳洲生活一定是挥金如土的,但其实这些都只是华丽的外套。在华服之下的澳洲移民,过得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一起看看最真实的澳洲生活。

如果你久居于澳洲,对这样的场景应该不会陌生:有个不俗的资历,但却做着最普通的工作;就算你满身世界名牌,也不一定能得到衣着普通的人注视……移民澳洲后,生活会变成怎样的模样?

其实移民澳洲一段时间后,你自己心里就会有了顿悟。澳洲人多数不太管别人外在的东西,比如别人的吃穿。和当地人交流后,会发现他们认为生活质量的高低不在于一个人有没有钱,或者怎样花钱,而是取决于如何花时间,如何把时间过得有意义。也许就在国人为了不让自己输给他人而拼了命赚钱的时候,澳洲人却把时间花在了陪伴家庭和打理自家的花园上。

澳洲的街头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繁华。人们的衣服比较朴素,但很洁净。他们也许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三明治,却显出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虽然澳洲是一个发达的西方国家,但明显能感觉得大多数人能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点餐点得刚好够,衣服买得刚好够。

在澳洲,加班几乎不存在的。他们惜时如金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更高效,澳洲人会绞尽脑汁地去想如何创新,如何把更多的工作交付给机器,从而解放自己的双手,以便更好地去享受生活,比如陪伴家人,出国旅游等等。

在澳洲的生活很平和:这里上班不用迎合上司,不用和同事勾心斗角;办事不用托关系找人情;下了班就是私人空间没可能陪客喝酒喝出胃穿孔;工作以外你和澳洲总理一样都是普通公民;假日你可以享受太多的免费的便利:海滩、公园、烧烤炉、表演。这里上街没人在意你的衣服是不是名牌,你可以看到穿短裤的的和穿西装打领带的走进同一家餐厅,你也可以看到穿人字拖鞋的和穿皮鞋的同时出现在街头。

澳洲移民后的生活是岁月静好的,这里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却有甘之如饴。爱上生活,从爱上澳洲开始。

我为什么选择了美国西雅图?


美国移民分享美国移民生活:在25岁的时候,我开始了一个列表“在30岁前我要完成的100件事情”。里面有几条都是跟旅游相关的。一个是要踏遍各大洲,另外一个是要让足迹留在美国的50个州。“要定目标就要定大目标,假如目标定在星星上,就算失败,也会落在月亮上!” 现在我31岁了,虽然两个目标都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收获也不少。在游历了30多个国家,去过了美国46个州后,我坚决的搬到了西雅图,开始了在美国西北角这个翡翠之城(Emerald City)和常绿之州(Everygreen State)的生活。

我喜爱西雅图,并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着强劲的经济,是微软,波音,亚马逊,星巴克,Costco等公司的家乡和总部;也不因为这里四面环山,西接太平洋,中间包含着华盛顿湖,南靠Mt Rainier雪山,空气质量好的可以罐装来卖;也不因为这里不像大多数美国州,没有州和都邑级别的收入税;也不因为这里被评为美国最聪慧的都邑第一名,适合居住的都邑第二名;也不因为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狗公园;也不因为这里常年气候亲切,不太热也不太冷;也不因为这里是爬山,水上运动,滑雪爱好者的天堂;更不因为这里有着世界各地来的移民,有地道的中餐馆...

我想较重要的是在这里我在繁华中能找到一丝质朴,在吵杂中能找到一份安静,在高楼大厦旁能找到山山水水,在他乡能找到家的亲切。以前住在美国东海岸的时候总有自己是外国人的感觉,无论英文说得再好,美国朋友再多,永久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我在MBA毕业的时候搬去了纽约,在那里居住了几个月。纽约就像一个大锅烩,什么样的人都有。走在街上,左边可能是个乞丐,右边可能就是个亿万富翁。纽约非常繁华和吵杂。她让我失去了自我,丢失了思想,忘记了我是谁。

搬到了西雅图以后,在慢慢探寻这个漂亮的都邑同时,我开始更多地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在这里,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平静,定义自己的一份成功,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爱西雅图的原因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喜爱不开车,坐着公共汽车去Pike市场,像游人一样买一条熏三文鱼,点一杯第一家星巴克的咖啡,买一束鲜花的周末。

我喜爱坐在一个不知名的咖啡店,看着四周人来人往的安闲。

我喜爱带着臭熏熏的鸡翅膀,去海边钓螃蟹的清晨。

我喜爱带着我的两只爱犬JD和Jack,去登山的春天。

我喜爱一大早起床,看着窗外的积雪,像孩子一样的惊喜的大叫,然后和朋友家人堆雪人和打雪仗的疯狂。(西雅图很少下雪,所以下了雪大家都非常的兴奋)

我喜爱走在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的海边,看着潮起潮落的淡然。

我喜爱开着房车,在太平洋101号公路上边玩边露营的潇洒。

我喜爱推着割草机,给自家院子理发的夏日;然后去种的菜园里拔小的可怜的萝卜的兴奋。

我喜爱在华盛顿湖便慢跑,看着水中的鸭子,路边的行人,远处雪山的漂亮。

我喜爱到中国城,挑一家不起眼的中国餐馆,来一顿地道中餐的亲切。

我喜爱每次从外地回到西雅图,飞机场乘务员说“欢迎回家”的亲切。

我喜爱生活在西雅图的点点滴滴。这些点点滴滴让我更多地去珍惜天天的生活,并去查找生命的意义。

入行即失业?澳洲留学生注意了,这个专业读不得


前有北大毕业卖猪肉,后有清华毕业当保安。如今再加一条,澳洲留学毕业打零工。

小学毕业读初中,初中毕业考高中,高中毕业考大学,大学毕业洗盘子?这是付出与回报的结果可能是谁也接受不了的。不过如果你选择留学澳洲,你就有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

据澳洲新闻集团报道2011年,一位名叫Sarah Doyle的女生在悉尼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获得了4年制的行为科学和咨询学士学位。

在成功拿到学位毕业后,她的本意是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在一系列的工作申请投递简历后,她却没有收到任何正面反馈,就连一次面试的机会都得到。

于是她很快意识到,澳大利亚心理学协会可能并不认可她所修的学位。于是她不得不靠在超市和酒店打工养活自己两年。而据她所知悉尼圣母大学的同学中,只有两名找到了自己对口专业的工作。

目前她就读于卧龙岗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学业贷款已将近50000澳元。

最令人担心的是,遭受类似她的情况的大学毕业生在澳洲似乎不在少数。数据显示,约有30%的本科生毕业后无法学以致用,甚至没有任何工作前景。

所以选择专业和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统计,目前Charles Sturt大学是就业情况最好的,查尔斯达尔文大学(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和圣母大学次之,而就业前景最差的是南十字大学(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Curtin和La Trobe也同样很不乐观。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澳洲2017年的调查显示,创意艺术(creative arts)及科学与数学都是就业率最低的专业。

澳洲移民专业名词大扫盲!妈妈再也不怕我读不懂资料了


澳洲技术移民的条款和规则纷繁复杂,让很多想通过技术移民前往澳洲的申请人们望而却步。特别是专业资料里的各种专业名词,更是让很多初次接触技术移民的读者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想了解澳洲技术移民,就从攻克各种专业名词开始吧!

EOI

EOI全称为Expression of Interest,简言之,就是申请人在线递交的移民意向申请文件。满足澳大利亚技术移民基本条件的申请者需要通过Skill Select网上操作系统来递交个人申请EOI。申请独立技术移民、家庭担保技术移民、州或领地担保技术移民或商业技术移民的人都需要递交EOI。

在提交个人EOI后,系统会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个人信息打分,打分结果和递交时间将会影响申请人的排名,Skill Select系统自动生成排名并随时更新,同时申请人也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以提高排名。系统会根据排名高低自动筛选申请人并向其发出移民邀请函。被选中的申请人自动被系统移除。拿到邀请函的申请人就可以向移民局提出签证申请。

SOL

SOL即Skilled Occupations List 是澳洲紧缺职业列表,上面写了所有可以移民的职业以及每年的配额。此列表适用于申请澳洲189独立技术移民签证,489偏远地区州担保技术移民以及485澳洲境内毕业生临时签。申请人先要确定自己的职业在SOL列表上,然后才有资格申请以上签证。

澳洲移民局每个财年会根据市场需求的情况对SOL列表进行调整,因此每年最新SOL职业列表的变化,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CSOL

Consolidated Sponsored Occupations List,是澳洲担保职业列表,适用于申请190州担保技术移民,489偏远地区州担保技术移民,186雇主担保移民,187偏远地区雇主担保移民,457工作签证。想申请如上签证的申请人要确保你的提名职业在此列表上,才有资格申请。

CSOL是需要担保才可以走的职业,相对来说,CSOL清单上的职业比SOL清单更为宽泛。澳大利亚各个州政府有独立的担保职业,并且每年会调整。符合州担保要求的申请人通过190州担保可以获得5分的移民加分。

ANZSCO

ANZSCO(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共用的一个职业分类标准,类似于职业大典。这个标准是由新西兰统计局、澳大利亚统计局、澳大利亚劳工部颁布的关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以及雇佣的标准。ANZSCO职业代码由6位数组成,其中前4位为核心编码,前4位相同即为同一组别,最后2位数字代表这一职业的不同职务。

以澳洲技术移民热门职业类别计算机来举例,职业列表中有2611ICT 、2613和2631三个类别,其中2613类别又包含261311分析程序员Analyst Programmer,261312开发程序员Developer Programmer,261313软件工程师Software Engineer,三个具体的职业。

Pro Rata

在EOI邀请中,一些名额紧张的职业,每一轮次的发放会按一个年度剩下的名额按比例平均到每一次发。而其它不在这里面的职业是不分职业类别和名额数量的。ProRata原则就是指把该组别下职业,整个财年的配额平均分配到每轮EOI邀请中,以防止这个职业的配额被过快的使用完。

比如,A职业配额2400,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2轮EOI邀请,共24轮,2400/24=100,每轮A职业只邀请100人。目前采用Pro Rata方式发放邀请的职业有2211会计、2212审计、计算机类三大职业以及2339工程类职业。

PR

永久居留的英文是Permanent Residence,所以通常也称为PR。永久居留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让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可以在该国永远居住下去,并在许多方面与该国公民享受同等待遇,但不享有公民权。永久居民的身份证俗称绿卡,澳大利亚的绿卡其实就是一个电子签证,持有者可以永远居住在澳大利亚,并可以在5年时间内自由地、无限次地往返于澳大利亚。

在福利政策方面,澳洲永久居留签证持有者在最初2年内不得申请失业救济、紧急综合救济和学生津贴,其他福利则与澳洲公民一样,如免费中小学教育、免费医疗等。在持有绿卡2年后,就可以享受所有福利。同时,澳大利亚永久居留签证持有者可以自由地到新西兰定居,享有新西兰绿卡的所有权利。

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吗?移民澳洲竟然还有抵税、退税这种操作


一年一度的澳洲交税日又“风雨无阻”的来临了,不管是澳洲移民者还是当地人都开始紧锣密鼓的“排起长队”,接受国家税务局的“检阅”。

众所周知澳洲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但与此同时也是个高赋税的国家,个人所得税也明显高于中国,与此同时,纳税人还需要按照个人所得税再缴纳应纳税所得额的1.5%缴纳福利保险税,在澳洲生活,不光要学会如何纳税,退税、抵税也是必学课之一。

一说到退税或抵税,估计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不好的词语,好像是不正常的,犯法的。其实退税是让自己得到更公正的对待,不缴不该缴的税。而很多退税方式都是得到法律认可的。在当地生活除了要遵守澳洲税务体制主动合法纳税、报税外,申请人也有权利拿回自己应得的退税。

之前有篇关于澳洲十几位高收入者因为捐款而完全没有支付个人所得税的报道,当时看到之后特别惊讶,就在想“原来还有这种操作,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呀”!虽然我们不能像这些土豪因为捐款而抵消所得税,但是我们普通的小老百姓还是需要了解一下澳洲的退税或抵税的相关知识,以免到时候引起不必要的开销,那么澳洲到底有哪几种方法可以抵税呢?如何退税呢?

抵税

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与职业和生意有直接关系的花费,都可以在报税时计入开销,以此来减少税收额度。

1.年营业额小于1000万澳币的小企业主在每年的6月30日前购买价值$20000以下的企业所需用品,可以用于抵税。

2.与职业生意直接相关的比如:电脑、手机、打印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工作服、部分手提包、防晒霜、墨镜(针对在太阳下工作的人)也是可以申报的。

3.居家办公的创业者或个体经营者,比如需要用到办公的桌椅、房租(一定比例的,按照使用空间占房屋的比例)、汽车油费、超时加班的餐费等等,甚至手机、网络的账单以及一些电子产品都可以通过计算办公比例用于抵税。

4.送礼物或捐赠给DGRs的公司(比如非营利性机构)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送的礼物或捐赠必须价值大于$2并且你不会收到任何实质性回报或好处的。赠送的礼物必须为钱财、房产或是金融资产(例如股票)。赠送的礼物必须满足DGRs的相关条件。如果你是向专门面对遭遇森林火灾或洪水受害群众的组织进行捐赠,无需任何发票,你可以申请全额退税,但是价格不能超过$10。

退税

1.澳洲的税务中,与生活相关的支出是都可以申报退税的,比如汽车的维修、电脑的升级维修和保险以及油费、差旅费、家电折旧费、电话手机费、报刊杂志费、部分租金等等,总之只要是你能够想到的合理支出都尽可能填报退税。

2.注册一个小生意,代替你个人从事同样的打工工作,这个途径也可以帮你退税。因为一般来说,单单的打工者是没有多少项目可以退税的,但如果参与多种经营,就有丰富多彩的退税空间了。比如说在打工之余炒股,年交易次数40以上,投入资金数万。能赚钱的话当然最好,但是如果亏了钱,可以报损失,作为负数合并在你的年收入里面,这样就可以少交税,换句话说,等于让税务局帮你买了部分单。

3.如果夫妻收入一高一低或一有一无,高收入的一方可以为低收入一方购买配偶退休金,最高可以获得540的税务优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途径,比如说把本来双方平均拥有的房产改为高收入方占比例高些,或高收入方支付家务工资给低方(要有书面凭证)。

在此要提醒一下申请人,越早纳税的人就能越早拿到退税,比如贷款利息、车辆保险费、捐款、投资账单等,提前将这些费用支付了,就能够在当年获得相应的退税,而不用等到下一个年度。

移民美国四年,我终于“认清”了自己...


移民美国这四年,我曾经自卑地把头低到了尘埃里,也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甚至一度怀疑人生就此沉寂。

历经四年彷徨、恐惧、抉择、努力,我才终于有勇气从尘埃里抬起了头,却欣喜地看见人生的画卷正从另一端缓缓展开,而心底的理想也正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从某种程度来说,移民美国只是我人生梦想的新起点,也是一次”豪华版”的自我发现之旅。

如果不是四年前那一次“勇闯美利坚”,即便已过而立之年,我可能也从未看清过自己,无从知道我的局限和狭隘,无法发掘自身的无穷潜力,还有深藏心底的热爱。

之所以说“勇闯”,是因为我和先生 * 次登陆美国本土,便是我辞掉工作举家搬迁而至。

如果当初选择留在国内,我可能还是混迹在北京798附近,多多少少沾染了些艺术气息,脚踩高跟鞋肩挎LV出入公司。早晨十点,磨一杯醇香咖啡,然后开始回复邮件,打上几通电话,签签积压在办公桌上的财务单据。赶上事情多的时候,我的办公室门外等着汇报工作或者签字的人还得排个小队,秘书需要安排一下接见的顺序。

如果遇到重要客户的比稿,下属会请我去会议室“运筹帷幄指点江山”。时间充裕的话,中午还可以开车去望京吃一顿像样的午餐,即便是外卖送到公司,其实选择也很多,而且味道也不错。

反正,只要不是业绩不好或者项目没做好而被客户召见,多数时候自我感觉都挺良好的,有时候甚至还会自我膨胀一下,误以为自己置身宇宙中心。

这么写,容易让外人误以为这样的工作很轻松,事实并非如此。

我的本意是,这样的日子长期过下去,会让当事人自以为已经 掌握了通往成功的某种密码,误把平台的优势当作自己的能力,把眼前的苟且当作生活的全部 ,把看到的一切当作真实的世界,甚至把别人眼中的“自己”当成了真正的自我。

就算明知这其中掺杂了一些虚幻和想象,但是,想要放下一切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毕竟,需要舍弃的是胜券在握的已知和稳稳的幸福:一份喜欢的工作、丰厚的待遇、熟悉的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上升的事业还有一直陪伴左右鼎力相助的家人。迎面而来的却是茫然的未知,举目无亲的他乡、一无所知的文化、早已忘掉的英语,还有不得不服的水土。

* 终,做出移民这个决定以后,我像是壮士断腕要远行一般,连续在北京约了两个月的饭局,跟上百位朋友、同学、家人一一道别。

1、从高空跌落,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考验的都是回弹力

作为职场人士,我们常需自问:

离开你所在的平台,你是谁?

当过去赖以生存的一切经验、技能、人际关系、语言,甚至思维方式全部失效,你还能做什么?

初来美国的这几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依稀记得那年夏天,洛杉矶的阳光耀眼夺目,来自太平洋的海风拂面,岁月静好,而我的心里却空空如也。人生 * 次感觉彻底自由了,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社交,自由到一无所有,才真正地体会到"移民党"口中的“好山好水好寂寞”。

那时,距离大学毕业十年有余,过去所学英语早已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老师。在美国大使馆面签时,勉强用英语回答了签证官的问题,答案还是提前上网搜索好的。以前在国内,我好歹还算是个“文字工作者”,时不时地写点儿啥抒发一下情感,而现在的语言,陌生到我几乎开不了口,更别提自由地抒发感情了。

出国前我们好歹还能算个大中产,即便每月挥霍完还小有盈余,出国后只有老公一人上班,我们很快就加入了时髦的“月光族”,想要挥霍还得花过去的盈余。

随着个人事业、语言能力、家庭收入的倏然跌落,我仿佛被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就 如同电脑被强行关机,内心的成就感和优越感荡然无存,自信心也降至冰点。

看看周围移民出来的爸爸妈妈们,去教会交朋友,去社区大学免费学英文,接送孩子上下学及各种兴趣班,忙得不亦乐乎,剩下的时间专攻厨艺和烘培,有的干脆做起了代购。据说美国本土三大品牌的包包、各种鱼油保健品以及化妆品,都是国内的畅销货。

我要做什么?生活该朝哪个方向继续?骨子里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当初决定出国就是为了寻求改变。出国才发现,移民真的不是搬家换个地方生活那么简单,除了人本身的“硬件”没变之外,所有的”内部操作系统”都需要更新换代。

既然生活让我来了一次"强行关机",我便选择了"冷启动",重建所有"数据"。

首先,要让自己走出心理舒适区。 我特地叮嘱先来美国打头阵负责租房买车的老公,不要选在熟悉的华人区,也不要选择舒适的独栋别墅,要找美国人聚集的社区先住下来。 * 后,我们在靠近比弗利附近的繁华地段租了一个小公寓。

房子很小,但是小区很大,出门就可以见到很多“歪果仁”。正是在这个小区中心的咖啡厅和花园,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听他们讲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一开始他们说什么,我几乎都听不懂,于是只能礼貌地点头微笑。随着英文的提升,我逐渐可以连猜带蒙加比划地交流了,而和他们交谈也帮助我建立了对英文的信心。

其次,在经历过 * 初的迷茫后,我很快就打定了主意, 要通过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来了解美国,走进美国。 我的目标是一年后入学USC的MBA,这在当时看起来有点不切实际,毕竟大学毕业时连续两次考研失败的惨痛教训仍然让我心有余悸。当时已是7月,如果想在下一年入学,意味着我需要在几个月内完成托福和GMAT考试,还要用英文完成简历、推荐信、申请文书等全部工作。

离开校园12年后从头学习英语,一时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于是我再一次选择了“冷启动”,直接报名了三个月后的托福考试,以试代练,按照考试要求 * 推进学习。为了逼迫自己快速把英文用起来,桌上的读物很快就变成了《经济学人》杂志,娱乐节目也调成了《Allen show》,有空就逼自己去街心公园跟老外聊天。

经过半年鏖战,我终于通过了托福和GMAT考试。

2、人生很多选择都需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但也有例外,比如爱和热爱

如果读书是为了在美国快速找到一份工作,对我这个年纪而言,申请南加州大学的脱产MBA,无论是时间投入还是昂贵的学费投入,都不划算。

先不说准备考试和申请就足足花掉了半年多的时间,过程中内心非常煎熬,多次想要放弃。 而 * 终考上之后压力更是扑面而来,课业繁重、蹩脚的英语以及美国文化的缺失让我四处碰壁。

课堂上,即便我对一些问题很有见地,可是用英语表达出来 * 多只是初中生水平,而且发音和语法还不如中学生。 因为听力不过关, * 初上课我只能听懂一半,有些学科由于完全没有背景,连猜都有难度。等我都能听懂的时候,马上就要毕业了。因为从不缺课,上课从不开小差,我的成绩也从 * 个学期大部分是B+,上升到 * 后一个学期全A,GPA 3.83(满分4)。

而我们跟外国同学的交情,也从开学时的经典对白"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升华到了一起吃着韭菜馅饺子,喝着北京二锅头。

直到MBA毕业两年后的今天,虽然还没有收回任何经济投入,我依然觉得这个书读得很值。

以我当时的高龄,如果在国内继续待下去,事业虽然还在上升,但是整个人却基本塑型完毕,曾一度感觉天花板就在头顶,似乎一眼就能看见将来。于是,主动诀别过去来到美国,一切归零。

感恩命运又给了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人生何其幸运。倘若不是这一次大胆尝试, 我不会发现我还拥有如此巨大的潜力,也不会发现我心中尚有热爱,更没法触摸着这广袤而多姿的世界。

出国以前,我曾以为自己知道得挺多、挺是个人物的,出来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尤其在看到这么多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后,我才发现, 原来人生可以这么活。

我在图书馆碰到的 60多岁的“义工” ,原来是有着自己工作室、出过3本畅销图册的画家;

我在公园遇到的80岁犹太老人其实环游过世界,还会五国语言,却神色宁静地给我念他写的小说;

我在RPV山上结识的83岁的德裔老太太,即便是在院子里干活也衣着考究,一身驼色的羊毛裙搭配一双小白鞋,银发梳得晶莹剔透一丝不乱;

我在小区咖啡厅碰到的毕业于UC Berkeley的美国军人Chris,上过伊拉克战场,转业后当过警察,现在转行在好莱坞演电影,却义务给我做了大半年的英语老师,还帮我修改了申请MBA的文书和简历,至今,我们还保持着联系。

而当我初到USC的教室,再一次被无数精彩的人生所打动:

毕业于西点军校每两年就必须随军队搬家的美国大兵;

去过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几十次的海军军官;

拥有两个孩子之后又收养两个孤儿的40多岁的俄罗斯大哥;

被Times和华尔街报道过的20多岁的埃及青年企业家;

哈佛毕业却从事着教师培训公益事业的热心女孩;

毕业于沃顿商学院84岁高龄的财务教授,每天像年轻人一样喝三杯咖啡,站着讲课7个~8个小时却依然思路清晰、口吐莲花……

* 令我震惊的是一位日本同学,每天在银行工作14个小时,依然坚持申请MBA,一年多内整整考了20次托福, * 终如愿来到USC。 他的努力彻底刷新了我对失败的认知。同样的事情失败几次可以被容忍? 坚持多久才能算得上持之以恒?

也许归根到底,让我震惊的不是他们每个人优秀的程度,而是 他们无限延展生命的长度,追求多元人生的维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虽然在我有限的、狭窄的人生通道里,有些经历我此生注定无法拥有,但是有幸的是, 我曾有机会触碰并感知它们。

以前的我总是慌慌张张,觉得女人30岁以后应该怎样怎样,总想追求某些正确答案。现在, 年近不惑之时,漂泊在异国他乡,才发现人生真的很长。此时的我,不再想要任何固定的答案,而对于未来如何而来的“不确定性”却充满了期待。

我也发现,年纪对于人来说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这个世界上,除了女性生孩子需要在40多岁之前完成之外(去年我的产科医生给一位50岁的女性顺利接生了孩子),其余想做的事,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限制。因为,所谓的早晚只是相对的,所有的焦虑都源于跟别人比较。 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任何时候,只要做出改变就比没做要好,今天做出就比明天做出要早。

3、如果你不按照你想的方式去活,那迟早会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

人们经常会抱怨那些自己没有的东西,把精力耗费在各种”限制”上,而不是努力去发挥已有的优势。

回顾我来美国的前三年,一直在用“英语不够好,不熟悉美国文化,没人带孩子等”进行自我限制。尤其女儿出生后我当了“全职妈妈”,日子在喂奶、哄睡、洗澡、换尿布中流淌得悄然无声不露痕迹。天性乐观的我差点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有时躺在孩子身旁,想趁机思考一下人生,突然孩子哭醒。于是,再遥远的人生也得让位给眼下的喂奶哄睡。好几次在床上想到理想也曾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起身,后来多数因为困得睡了过去而直接变成了梦。第二天清晨继续平凡的日子,丝毫想不起前一晚因为什么而沸腾。 所有的理想都沦陷在一餐一饭、一醒一睡之间。

无数次想到将来,感觉非常渺茫,心中的理想在强大的现实面前不堪一提。我甚至在想,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到底哪个更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和骄傲得不可一世之间的微妙界限在哪里? 虽然也深知 * 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光想,只会吓唬自己。

深陷迷茫中时,我一次次地拷问内心,我是谁?我热爱什么?我为什么要来美国?

对我而言,当初放弃一切移民美国,并不是为了老公和孩子而做出的"牺牲"。 客观来讲,美国的大环境恰好有益于先生的事业和孩子的学业,事实证明也更有利于小家庭的幸福。

主观上,换个环境生活,是为了能够过一次我真正想要的人生。年少时,我总想跟随着别人的脚步前进,以为走得多的路就是 * 正确的路。三十多岁以后,当我有了“主体意识”这种“奢侈品”,我才幡然醒悟, 原来世上没有什么 * 正确的路,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路。

在自我认知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路上,我们不断地抛弃旧我、迎接新我,同时也期待着遇见未知的自己。

闲暇之余,我还把自己送进了各种兴趣班,跟孩子们一起学滑冰、学网球、学仰泳。滑冰场上,别人都是家长在窗外“欣赏”孩子,我们家是孩子在窗外“仰慕”妈妈。

现在,女儿已接近一岁半,现实再一次摆在眼前,继续做全职妈妈还是重返职场?客观来说,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长大,安排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参加孩子们学校的各种活动,接送孩子上下学和各种兴趣班等,即便不工作也足以让我忙碌到飞。

只是,如果当初移民美国是为了寻求改变和自我突破,丰富人生经历,那么,全职妈妈是我想要的全部人生么?

还好,内心给出了诚实的答案。2018年,我要“重新出山”。我要在美国实现我的个人价值,活出属于我的精彩人生。

* 后,引用《哈利波特》中老校长对哈利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It's our choices, Harry, that shows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是我们的选择,而非我们的能力,证明了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美国孩子在我家生活,我被震惊了6次


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来自于三个大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模拟力极强,又缺乏历练、缺乏独立思索能力、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孩子们。所以学校的老师、家庭的父母、社会的公众(主要是舆论宣传渠道——影视和新闻)的榜样力量是极其重要的。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在看着、听着。

去年,孩子高一的时候我们有幸接待了一位美国私立高中的同龄女孩,共同生活了一周。零距离的接触,让我从中美两个同龄女孩子身上看到了我们教育的差距,甚至能想象到孩子将来面对这样的对手时,只有打工仔的命,充其量也就是个 ** 打工仔!

来中国游学的这十几位孩子都是来自Country Day School(乡村走读中学),据说这个学校全部费用来自于富豪们的捐助,只收合符条件的孩子,是标准的 ** 子弟学校。在经过若干个表格的事无巨细的项目填写(细致到父母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和层层审核后,我家被确定负责接待其中一位女孩子。

第1次震动

** 次见到这个女孩子,个子比我孩子高出一个头,瘦削高挑,皮肤白皙,脸上露着真挚的微笑,非常动人。 ** 顿早餐我为孩子准备的是扬州包子和小馄饨,孩子们吃的很快乐,美国孩子也使用筷子,说是为了入乡随俗特地学习的。在用餐尾声时,美国女孩跟我说:“这是我吃过的 ** 好吃的早餐,非常谢谢您!”给我孩子做了十几年的饭菜,也没听到啥赞美。被赞美的感觉的确非常美妙,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不少。我 ** 次被惊到了。

第2次震动

晚餐,我做了我 ** 拿手的西红柿炒鸡蛋、糖醋排骨等三菜一汤,我们边吃边聊,非常快乐。吃完饭,两个孩子依旧在聊天,我开始收拾碗筷,美国女孩赶忙站起来对我说:“Can I help you?"看着这个孩子真诚地样子,我赶忙说:“不用了,你们聊。”我的孩子看着我忙碌了十几年都习惯了,基本是熟视无睹。而美国女孩能为对方着想,瞬间做出本能的反应,看来是习惯使然。我第二次被惊到了。

第3次震动

第二天以后,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所以一般想问啥就问了。我看到美国女孩子的护照已经很破旧了,就很好奇地问:“你走过了哪些国家?”美国女孩的回答让我第三次被惊到了:“这是我的第三本护照,大概走过了30多个国家。”看着我惊诧的表情,她解释说:“一般假期,我们学校都组织同学出去游学。这次是 ** 次到中国,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这四个都邑是家长和老师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基本代表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不由得发问:“你们这样周游世界,学习怎么办?”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寒暑假几乎都在各培训点啊。美国女孩看着我孩子一脸的艳羡说:“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很重的,天天回家的作业量是5小时。”这个5小时倒是把我丫头给震住了。

在聊到业余生活时,我了解到美国女孩家庭的基本情况:爸爸在自己的企业工作;妈妈基本是家庭主妇,不上班,但是美国女孩强调她的妈妈很辛劳,要负责家里的日常生活、草地、游泳池和直升机的日常养护;哥哥负责洗碗和协助妈妈搞卫生;她则是负责家里两条狗和三只猫的衣食起居。一家人各负其责,井井有条。我们家是爸爸、妈妈要上班,妈妈还要负责全家的生活,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学习。在对家庭义务和责任方面明显地我们差距很大。

第4次震动

我第四次被惊到的是听俩孩子聊天,我孩子问美国女孩子碰到 ** 惧怕的事情是啥?美国女孩子说是有一年的暑假,几个家庭的父母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没给带水和食物,没有床和帐篷,跟孩子们相约一周后来接。那一周是这个孩子 ** 惧怕的,也是 ** 刺激的。她告诉我孩子为了不挨饿,他们生吃过抓来的老鼠。想想他们的生存能力有多强!

第5次震动

第五次被惊到的是 ** 后一顿晚饭。快要离开南京了,为了尽地主之谊,给美国女孩尝尝 ** 美味的中国菜,我们带她到了南京 ** 繁华的地段----狮子桥,点了获国家金奖的"鸡煲翅",当美国女孩明白是鱼翅做的,她非常果断地拒绝了这道菜:“这道菜我无法接受,动物需要保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甚至是不近人情。我汗颜之余,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第6次震动

饭后,几个孩子相约到四周的电玩城去玩,除了我孩子和美国女孩外,我们还邀请了女儿的两个好朋友:附中和中华的两个小才女。整个玩的过程我是听孩子跟我复述的:“妈妈,太可怕了,美国人太厉害了!一进电玩城,两个好朋友就上去玩了,什么好玩玩什么。看得出平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在这一刻被化解了。而美国女孩子拉着我边走边观察什么游戏盈利 ** 大,转了一圈才锁定目标,美国女孩子赢了很多游戏币,分给我们三个,再去找自己感爱好的游戏玩。”我这一次不仅仅是惊了,简直是被震撼了: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做到利益 ** 大化,处处深思熟虑,确实是太可怕了。

我孩子说了一句让我思索至今的话:“妈妈,我们这样下去,以后真的只能是给他们打工的啊......”

本文地址:http://m.ym16.com/y/5266.html

上一篇:与美国相比,为什么澳洲移民的好处更胜一筹?

下一篇:光有技术还不行?澳洲技术移民条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