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网

德裔俄罗斯人:70年前被苏联流放 无法移民德国

2020-11-04
蓝卡移民德国经验

70年前,苏联将数十万德裔人士集体流放到遥远的中亚加盟共和国。如今,随着德裔社区日益萎缩,因各种原因滞留当地的德国移民后代深陷失落和迷茫。

不会德语的“德国人”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每到星期天,都会有大约30人聚集在福音派路德教会祈祷。这座教堂过去经常人满为患,现在到处都是空位。牧师虽然来自德国,在过去10年里一直用俄语主持礼拜。做礼拜的教友中不少有德国血统,会说德语的人却寥寥无几。

位于同一座城市的德语培训中心是德国政府资助成立的歌德学院的合作伙伴。目前,有约250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各地的德裔人士到此学习。“他们学习德语的目的不再是准备回到故土,只是不想忘却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中心主任艾拿古尔·阿塔卡伊娃说。

金里奇·辛德勒就是其中一员,虽然讲不了几句连贯的德国话,仍渴望保持自己的文化渊源。身为俄罗斯人和德国人的混血儿,他于日前接受美国《大西洋月刊》采访,讲述自己家族的故事时屡屡提到“meinemutter(我母亲)”。13年前,德国政府准许漂泊在外的德裔人士认祖归宗。然而,辛德勒与同为俄德混血的妻子,因未能通过政府的口语考试而被裁定不符合移民资格。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凡是还留在这里的,大都是被拒签的”。因苏德战争惨遭流放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圣彼得堡“欢迎欧洲人定居”政策的感召下,很多德国人移民到沙皇俄国。不过,这些德裔俄罗斯人仍保留着自己祖国的语言和宗教传统。

1941年,这些文化传统竟然成了他们被苏联当局怀疑和迫害的“证据”。自希特勒发起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半年之内,数十万德裔俄罗斯人相继遭到围捕,并被流放到中亚的几个加盟共和国。抵达流放地后,壮劳力被送入“劳改集中营”,造成数千人死亡。

苏联解体后,重归统一的德国欢迎海外侨民回归,侨居吉尔吉斯斯坦的德国人有了决定去留的权利。据统计,1989年,该国还有超过10万德裔居民,到2009年只剩9500人。

在德国政府的资助下,比什凯克的“吉尔吉斯德国之家”为德裔人士及其亲属提供语言培训,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漂泊在外的德裔侨民返回故乡要满足两个条件:护照上必须明确填写是德国人;必须通过德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每半年一次的考试,考试内容为基础德语及德国文化。2005年以后,移民的子女及配偶也必须通过语言考试。

近两年,参加考试的人数大不如前。德国驻比什凯克大使馆语言测试署的雇员叶莲娜·斯洛维奇克透露,明年的考试只有16人报名参加。来年,语言测试署就可能关闭。

滞留者的辛酸无处诉说

那些依旧滞留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德裔人士,几乎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辛酸要倾诉。参加完周日的礼拜后,伊琳娜·克里格讲述了她的故事。克里格的父亲是德裔俄罗斯人,由于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失去了双亲,在孤儿院长大的他根本不会德语,没从父亲那里学过德语的伊琳娜自然也无法通过语言考试。虽然很感谢“吉尔吉斯德国之家”,移民申请被拒绝仍然让她难过。“这么多人都被接收,我的申请则被拒之门外实在没道理。”

常来做礼拜的瓦伦蒂娜·穆西纳是名健壮的中年女性,有着一双亚洲人的眼睛。她能讲流利的德语,移民未果显然另有原因。原来,瓦伦蒂娜的母亲是德国人,遭流放前住在敖德萨,父亲是哈萨克人。苏联时期,她的母亲因德国血统常常被称为“法西斯”,为了不让女儿受辱,父母特意在她户口证明的“种族”一栏填写了哈萨克族。多年之后,这个选择却成了瓦伦蒂娜回乡路上无法逾越的障碍。

今年秋天,“吉尔吉斯德国之家”举行了名为“悲痛和记忆”的聚会,以纪念德裔俄罗斯人遭流放70周年。许多与会者坐着轮椅或拄着拐杖前来,聚集在院子里的铁碑周围追忆往昔。然而又有谁能知道,80周年纪念日的那天,这里的德裔社区是否还存在呢?

编辑推荐

4000年前印度移民定居澳洲


一项遗传学研究显示,4000多年前从印度来的移民在澳洲大陆定居下来。这一发现推翻了以下观点:该大陆自从大约5万到4.5万年前第一次被殖民开始,就一直保持与世隔绝的状态,直到欧洲人在十八世纪发现澳洲,这种局面才发生改变。

DNA证据暗示,印度移民并不是通过步行完成的,事实上他们是乘船来到这里的。澳洲首次殖民地化,是由通过长途步行走出非洲的人类完成的。科学家认为,人类离开非洲后,经由阿拉伯海岸、穿越印度、抵达印尼和新几内亚岛,并最终穿越一个远古大陆桥,来到澳洲。根据“普遍的看法”,他们抵达这里后,与澳洲的土著居民和其他世界没有任何接触。然而现在的DNA证据显示,大约4230年前出现第二次人类定居潮,这种情况发生在欧洲人第一次踏足这里很久以前。

欧洲人1606年从一艘船上远远看到澳洲后,第一次来到这里。在海军上校詹姆斯-库克1770年抵达该地,宣称它属于英国以前,还有另外53艘船只踏足此地。

对现在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领地的土著居民的DNA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他们多达11%的遗传基因与印度人一样。与此同时,亚洲其他地区并未发现他们的DNA,这一事实表明他们是直接穿越印度洋,而不是通过步行来到澳洲的。有趣的是,考古学记录里显示,澳洲野狗在大约相同时期来到澳洲,这说明它们有可能是由这些印度移民用船运来的。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伊莉娜-普嘉鹤博士称,国际科研组认为,土著人口是在141代前拥有印度人的DNA的。假设每一代平均是30年,那么遗传学家就能断定印度人口是在大约4230年前来到澳洲的。她说:“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个年代也与澳洲考古学记录里的很多变化相符,这包括庄稼处理、石质工具技术(细石器第一次出现)和化石记录里澳洲野狗最初样子的突变。由于我们发现在大约相同时期有印度人的基因融入澳洲,因此这些变化很有可能与这次迁徙有关。”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马克-斯通金说:“澳洲被认为是人类离开非洲后,最早移民选择定居的一个地方,但是此后这里似乎就与世隔绝了。”这项研究对344个人的DNA进行分析,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这些样本是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亚、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北领地的人那里采集的。

俄罗斯年轻美女热衷外嫁移民


江山美人从来都是男性最渴望得到的东西,但对于俄罗斯的男人来说确有点不幸,因为美丽的俄罗斯女人纷纷想嫁给外国人,并且这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

跨国婚姻,尤其是俄罗斯妇女远嫁国外早已成为一股汹涌的潮流

幸福难道只在国外?

跨国婚姻,尤其是俄罗斯妇女远嫁国外早已成为一股汹涌的潮流。这一现象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婚姻移民潮愈演愈烈,主力军是年轻的俄罗斯妇女:30岁以下的妇女占60%,平均年龄为28岁。据美国司法部统计,最近12年来,领取新娘签证到美国的俄罗斯妇女有7.5万人。有人甚至专门写了本名为《如何嫁给外国人———101条建议》的书,在网上广为流传。外嫁妇女中高学历者占相当比例,一半多的妇女受过高等教育,这在世界移民中也名列前茅。

调查显示,俄妇女最愿意嫁给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

调查显示,俄妇女最愿意嫁给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这些国家的男人也非常愿意娶俄罗斯姑娘为妻,理由是她们文化水平高,年轻漂亮,吃苦耐劳。20世纪末,俄妇女外嫁移民逐渐制度化,不少俄罗斯人靠经营国际婚介机构发了大财,这些婚介机构主要面向女性。

俄女性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因特网寻找外国伴侣

俄女性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因特网寻找外国伴侣:2005年4月一个月内,就有6000名妇女登陆圣彼得堡市一家跨国婚介网站,短短几天内,一名美国男子的征婚启事就得到500名妇女回信应征。俄一位婚姻问题专家说,许多女性不管男方的家境好坏,执意嫁给外国人,好像只有在国外才能找到幸福。

俄女性不满意本国男士

俄女性不满意本国男士

随着俄社会的变迁,多数俄妇女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择偶条件是:首先是社会地位高的男人,其次是普通人,但他必须是一个好当家的,最好有手艺,能让女方丰衣足食。女方通过婚姻希望获得安全感和家庭的稳定。

多数妇女都希望嫁给“大款”

多数妇女都希望嫁给“大款”,受这种想法的驱使,不少俄妇女希望嫁到外国去,认为嫁到国外,就一步迈进了“天堂”。

俄妇女为什么不愿意嫁给本国男人呢?今年25岁的叶莲娜嫁到了瑞士,她在写给《共青团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说:“和许多俄罗斯妇女一样,我也曾渴望在自己的国家找到一位终身伴侣。但遗憾的是,在俄罗斯,男人对女人总是那么傲慢、自私,损害我们的尊严。许多嫁给外国人的俄妇女是为了寻求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重新成为女人,相夫教子,而不是找一个靠老婆生活的男人。在俄罗斯,一个不酗酒的男人就已经是‘天使’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俄罗斯男人都这样。”

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专家认为,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俄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经济、社会、人口问题;俄罗斯的民族和文化特性;西欧国家的人口问题;西欧部分男性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及社会的开放度等。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德裔俄罗斯人:70年前被苏联流放 无法移民德国》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3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蓝卡移民德国经验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本文地址:http://m.ym16.com/y/29926.html

上一篇:澳大利亚:移民与多元交融的栖居地

下一篇:中国家长高价竞抢学区房 移民欧洲轻松解决子女教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