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网

闽台移民史:血缘亲情

2020-11-05
新西兰移民移民条件

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海峡两岸不仅地缘关系密切,更有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

上古至秦汉时期的福建,是闽越人的家园。公元前110年,西汉中央政府消灭了闽越国,“将其民徙往江淮间”。实际上被迁徙的只能是闽越国的上层统治人物以及一部分军队而已,而大量的闽越族土著,纷纷流窜山谷,繁衍了下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闽中地区的统治,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在闽中设立了实质性的行政机构——冶县。之后,闽中的行政机构不断扩大。实质性的行政机构的设立为北方汉人的入闽创造了便利条件。中原士民大量迁移入闽始自西晋,先后在西晋的永嘉年间、唐初的高宗时期和五代时期形成三个高潮。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北方汉人纷纷南下寻找避乱之所,于是便有了“八姓入闽”的传说,史称:“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南朝萧梁末年,发生了侯景之乱,江东遭到严重破坏,千里无人烟。未遭杀戮的人民被迫四处逃难,福建地近江东,自然成了避乱之所,由今浙东、浙南移入闽地的人很多。唐初福建九龙江流域爆发了所谓“蛮獠”的“啸乱”,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派陈政统率府兵3600名入闽平乱。陈元光以鹰扬卫将军的身份,随父陈政领军入闽。初战失利,唐朝廷又令陈政的两位兄弟陈敏、陈敷再率府兵3000共58姓前来支援。平叛后,这些府兵将士及其家属就在漳州一带定居,这是中原士民迁居入闽的第二次高潮。

唐代后期,中原战乱纷扰,军阀各据一方,民不聊生,北方士民再次南迁,形成了汉人入闽的又一次高潮,其中尤以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入闽的数量最大。王潮、王审知原为河南光州固始县的农民,乘黄巢起义之机组织乡兵渡江南下,光启元年(885年),王氏军队进入闽西、闽南,次年八月占领泉州,景福二年(893年)入占福州,后来审知被封为闽王,建都福州。闽王审知执政,保境安民,发展经济文化,众多北方的政客、文人、僧侣、商贾及一般贫民入闽定居。

除这三次高潮外,从东汉至明清长达1000余年的历史中,北方士民入闽时时有之,特别是宋末、元末战乱之时,均有不少北方宗族迁入福建。他们既有来自河南等中州地区,也有从两湖、江、浙、江西等地转徙而来。因此,从近现代福建的居民结构看,福建固有的土著居民完全被中原文明所融化,取而代之的是由中原各地以及大江南北各地迁居而来的士民世家。

福建素有“三山一田”之称,耕地有限,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福建由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地区,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有诗曰:“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人均耕地的减少,使人们难以为生,便开始转向对外移民,福建因此成为全国输出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福建对外移民的流向:一是向内地其它省份迁移;二是向海外迁移;三是向台湾迁移。

早在先秦时期,闽越族已经陆续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岛的先民。由于福建与台湾地理位置毗邻和关系密切及历时逾二百年的闽台同省合治制度,形成台湾汉族移民以福建居多的特殊状态。福建汉民移居澎湖、台湾始于宋代,而首次移民高潮,应是明天启年间,以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占据台湾北港时,适逢福建沿海旱灾,三千左右泉、漳府属贫民竞相投奔赴台。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饥荒,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徕沿海灾区饥民数万人移民台湾垦殖。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福建向台湾大移民。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氏军队及眷属约3万多人,当时除命各军分区屯垦外,还大力招徕因清廷“迁界”而流离失所的大陆沿海民众,“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主体仍是福建沿海泉、漳各县居民。清代是福建民众移居台湾的重要时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兵收复台湾,全国政治统一,自康、雍始,至乾、嘉年间,福建民众相继赴台,导致台湾由南到北、由西向东的垦殖运动全面展开。尤其清政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五十七年(1792年)又开放淡水八里岔与蚶江及福州五虎门通航,推动了移民潮的高涨。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全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94.5万人。光绪元年(1875年),钦差大臣沈葆祯的开禁建议得到清政府批准,历时200多年对台湾实行半封锁的政策宣告结束。为了更好地组织垦殖,清政府在厦门、福州、汕头、香港等东南沿海各设招垦局,免费运送移民渡台,这样移居台湾的福建等地人民又有增加。至1895年全台人口已达370多万。日本占领台湾后,有些在台移民又返回内地。

从前述福建民众移居台湾的简单情况可看出,台湾和福建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1926年,日据当局对台湾汉族祖籍地进行调查,台湾在籍汉人达3751600人,其中祖籍地为福建省者3116400人,占人口总数的83.1%。从福建省籍移民的具体府县看,泉州府籍1681400人,占总人口数的44.8%;漳州府籍1319500人,占总人口数的35.2%;汀州府籍42500人,占总人口数的1.1%;其他福州府籍、永春州籍、龙岩州籍和兴化府籍则各占总人口数的0.7%、0.6%、0.4%和0.25%。这些具体数字充分反映出福建和台湾间血浓于水的血缘亲情,经过几百年的开发,祖籍福建的台湾民众为台湾的开发和繁荣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福建和台湾之间在血缘上的密切关系从海峡两岸宗亲折谱牒和来自两岸的调查资料中可得到充分印证。据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调查,台湾民间存有新旧谱20000多种,其中有10613种记载大陆24个省市251个姓氏向台湾移民开墓祖的资料,祖籍福建的姓氏谱有4730部。尽管海峡两岸已经面世或收集到的谱牒记载的向台湾移民开基祖名字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但现有谱牒已足以证明台湾和祖国大陆特别是和福建间血缘关系的密切。下面举几则个案资料:

台湾谚语曰:“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陈姓是台湾声名赫赫的第一大族,有二三十个支派,如开漳圣王派、南朝派、漳浦派、浙江嵊县派等,其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来自福建的泉州、同安;二是来自漳州所属的漳浦、南靖、平和等县;台北县《清源陈氏家乘叙》记载,“入台始祖”是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水华、陈泽,而他们的“入闽始祖”就是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陈元光父子。《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上说:“我祖自颖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人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陈姓自清初至民国300多年间,迁台的人数达2000余人,为第一大族,散居于台湾各地。至于林姓,虽然在人数上不如陈姓多,但是在台湾开发史上则贡献良多。著名的雾峰林家,福建祖籍是漳州府平和五寨乡,清代中期迁移到台湾之后,耕读传家,田产遍布台中地区,子弟陆续中举仕进,声名远播。台北板桥林家,福建祖籍是漳州府龙溪县,清代乾隆年间迁移台湾,家族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清代后期台湾北部地区的首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台湾遭受外敌侵犯之时,雾峰林家和板桥林家都能挺身而出,捐家抒国难。当日本占据台湾后,板桥林家的许多子弟纷纷内渡回到福建,体现了台湾族人忠贞家国的可贵情怀。

李姓也是台湾的大姓之一。从厦门市集美镇兑山村迁移到台北芦洲的李氏家族,荜路蓝缕,事业蒸蒸日上。光绪年间建造的祖厝,宏伟精致,至今成为台北地区的重要文物古迹之一。而当日本侵略者占据台湾之后,许多族人奔赴祖国抗日的最前线。著名的李友邦中将,在抗战中与中国共产党结成亲密的战友,成为抗战期间军阶最高的台湾人。李友邦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福建和台湾人民的骄傲。

福建西北部山区的客家人,也是现在台湾居民的重要来源之一。再如李氏,其中一支是从福建永定迁去的。根据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奥香楼下李氏族谱和《楼下李氏家族史简表》:火德公的曾孙三五郎在元朝末年迁到永定湖坑镇开基,其曾孙李德玉(万九郎)移居湖坑奥香楼下村,成了楼下自然村的李氏一世祖。德班公传下第13代李荣显,生于雍正辛亥年(1731年),中年移居台湾淡水。其他如台湾浊水溪畔的诏安客属群落,分成七大部分,称为“七嵌”。据台湾学者调查,七嵌之所以要分为七块,是因为该地最大宗族“张廖”有七条祖训,后代子孙谨遵祖训,事业发达,子孙繁衍日益增多,终于遍布于七嵌地方。

福建移民在台湾土地上繁衍生息,但他们普遍未数典忘祖,聚族而居,修祠建庙,对祖宗及故土迎来的神祗顶礼膜拜,蔚然成风。台湾学者尹章义先生在《清代台湾移民社会争论》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检阅的数千部族谱以及对台湾若干大族的研究报告中,都有记载与大陆家族的联系活动,有的家族与祖籍地祖祠的交往还十分密切。林其泉教授在《闽台六亲》一书中也谈到:“以前,凡大陆去台人员,每年清明节前后,多派人回祖籍与留在祖家的同族房的人一起到山上祭拜祖宗坟墓,在清代几乎都这样做。”这正如台中简家祠堂的一副对联所表达的精神:

千秋烟祀永在前,远可追,流可溯;百世子引能继武,木有本,水有源。

精选阅读

加拿大的移民史


加拿大的历史是移民迁入的历史。在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没有从亚洲到来的时候,加拿大广袤无垠的土地还是一片荒莽。加拿大与亚洲只隔着一道浅浅的白令海峡,几万年前,冰川退缩,海水下退,白令海峡就成了连接亚加的天然陆桥。亚洲人沿着这道陆桥进入加拿大,逐渐发展为印第安和因纽特这两支加拿大土著民族。

这两个民族在加拿大的历史上活跃了数千年,他们或采集,或农耕,或渔猎,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璀璨的原始文明。在欧洲人的殖民足迹没有踏入他们的生活之前,加拿大还是一个原始落后但也平静详和的地区。

15世纪,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探险。1497年,意大利探险家约翰·卡波特(John Cabot)乘一艘英国船到达一个“新发现的土地”--纽芬兰(New Foundland)。他惊奇地发现,这儿的鱼群非常稠密,成群成队的大鳕鱼密密匝匝地拥堵在船的四周,船弦边随便抛下一个空篮就能捞上数条大鳕鱼。直到今天,这片大浅滩(the Great Banks)仍是世界知名的大渔场。

丰富的渔业资源自然吸引了无数的欧洲渔民。为腌制、风干所捕获的鳕鱼,一些渔业基地陆续在岸上建立起来。这些渔业基地除了向欧洲源源不断地提供鳕鱼制品外,还向欧洲提供印第安所产的各种皮毛、特别是珍贵的海狸毛。渔业和皮毛贸易的丰厚利润使加拿大成为吸引欧洲、特别是英法移民的金光闪闪的磁石。

1535年,法国探险家杰克·卡第尔(Jacques Carter)深入圣劳伦斯湾,沿圣劳伦斯河向美洲腹地--五大湖地区挺进。虽然蒙特利尔近处湍急的水流阻挡了他的西进,但他发现了比更多更广的荒凉土地更有价值的东西--皮毛。这次西进杰克·卡第尔采用了当地的休伦·易落魁人的对村落和居地的称呼--“Kanata”来称呼他所发现的地区,后来这个名字所指称的面积越来越广,最终演变为加拿大的国名。渥太华的一个区目前仍用Kanata命名。

圣劳伦斯流域盛产皮毛,在杰克之后,众多的法国皮毛商蜂拥而至,加上法国国王赐予殖民点建立者以诱人的皮毛贸易特权,星星点点的法国皮毛收购点便陆续在该河流域兴建。圣劳伦斯河渐渐成为法国人的殖民势力范围,法国人亲切地把这一片富庶的地区称作"新法兰西"。

与此同时,大英帝国也依托它的海军力量加紧在沿海地区建立更多的皮毛收购点。英法的殖民利益矛盾虽然存在,但法国内陆、英国沿海的殖民分布格局还能使双方相安无事。然而十七世纪后期,法国一扫她的欧洲众敌,一跃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法国政府开始有精力重视它的海外殖民帝国。特别是在1638年至1715年这个时期,雄心勃勃的路易十四加紧了海外帝国的重建。他派军队镇压加拿大印第安人的一支-易洛魁人,任命新法兰西总督,并向该地区投入大量资金,迁入大量人口。所有这一切都与大英帝国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1756年爆发的英法七年之战也势在必然。1763年,英国获胜,“新法兰西”于是摇身一变成为英帝国的魁北克省,从此加拿大进入了英属统治时代。

英属加拿大时代是加拿大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开始逐步形成。

一开始,英国统治者在魁北克地区推行同化法裔加拿大人政策,但这一政策显然不适用于这个地区。由于缺乏英裔移民的大量涌入,魁北克的日出日落仍带有浓郁的法国色彩。英国统治者开始意识到,要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用其中一元的文化来统领其他文化是不可能的。因此,1774年的魁北克法案正式规定了英国刑法和法国民法在魁北克地区的并行地位。这一法案可以视作加拿大今日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萌芽。

然而,英法两种文化的冲撞并非一个简单的魁北克法案所能解决。在魁北克地区,法裔加拿大人和英裔加拿大人彼此严重对立。英国政府不得已,只好于1791年将魁北克分为上下加拿大,上加拿大即现在的安大略省,下加拿大即现在的魁北克。

尽管英裔与法裔加拿大人的对立忽起忽落,加拿大始终没有停止朝着统一独立的联邦国家迈进的脚步。早在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前,美国就曾多次入侵加拿大,加拿大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美英战争后,加拿大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加拿大各省都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移民为加拿大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金灿灿的麦浪、此起彼伏的伐木声以及河湖海上流动的帆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经济的发展对统一市场和政治自治提出了要求。19世纪30年代,加拿大经济出现危机,魁北克地区出现路易·巴皮诺 (Louis Joseph Papineau)领导的法裔暴乱,安大略地区也发生了麦肯齐 (Mackenzie) 反对英国统治的叛乱,而且诺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都相继出现民众骚乱。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加拿大的统治政策,1840年,上下加拿大被合并为一个“加拿大省”。10年后,只对民选的议会负责而不受控于英派总督的殖民政府最终在各地确立了。

19世纪50年代,加拿大又迎来一个新的经济繁荣期。1854年签订的美加互惠协议为加拿大开启了又一道经济大门。铁路的建设开始在加拿大迅速发展,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个地区互相隔绝的状态,奠定了联合统一的基础。19世纪60年代,随着互惠协议的结束和美加关系的紧张,加拿大开始谋求自身的团结统一。1864年,爱德华王子岛、纽芬兰、诺瓦·斯高莎和纽布朗斯威克及加拿大省在爱德华岛的夏洛特敦举行会议,初步讨论了成立英属加拿大联邦的建议。1867年7月1日,英属北美法令正式生效,由上、下加拿大和新斯科舍和新不伦陆克联合成立了联邦制国家加拿大自治领。

1931年,英联邦成立,加拿大成为其中一员,它与英国本土并行的自由政治地位得以确认。

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加拿大也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都派军队远赴欧洲战场,为世界和平与反法西斯的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前,曾有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身材高大的白衣使者,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救死扶伤,以身殉职。他用他的行为传达了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他的名字也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他就是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加拿大优秀的儿子、伟大的和平战士--白求恩。他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有数万加拿大的年轻人在欧洲战场英勇地与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由于加拿大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她完全可以不卷入二战。但是,在连美国早期都没有参战的情况下,加拿大派出了大批军队在欧洲战场与当地军民一起抵抗敌军。当时加拿大仅有1100多万人口,其军队数额就达110多万。加拿大海陆空三军作为反法西斯的主力之一,在欧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加拿大军队艰苦地向德军推进,直捣德军的后方。当时荷兰仍沦陷于德军之手,战争带来的饥荒几乎把荷兰民众推向了死亡的边缘。荷兰百姓甚至以郁金香球根充饥。加拿大军队击溃了负隅顽抗的德军,拯救了荷兰人民,凯旋回师。为了纪念加拿大军队的解救之恩,每逢荷兰庆祝解放日,荷兰女王就向渥太华市赠送10万枚郁金香球根,使加国首都增添了象征着和平与友谊的灿烂花朵。原本没有郁金香的渥太华,现在不但开满各色的郁金香,每年的郁金香节也引来了无数游客。由于同样的原因,意大利人民也对加拿大有着同样特殊的感情。

加拿大政府与人民始终对世界和平报以深切的关注。加拿大军队不但在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骁勇作战,而且在冷战期间及冷战后的今天都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主力与先锋。

二战后,加拿大的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1947年,艾伯塔及其他省份丰富的石油资源被开采出来,铀矿开采、铁矿加工也兴盛起来。1959年,圣劳伦斯海道的开通又刺激了加拿大经济的增长。同时,从世界各地涌来的移民流使加拿大人口激增,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涌现出来,高楼鳞次栉比的市中心和宁静宜人的郊区共同织就了现代化城市的画卷。

在加拿大历史中值得一提的是华人的历史。相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僧人就曾经在加拿大抵岸,但真正大规模的华人入加则开始于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成千上万的中国南方沿海贫苦农民漂洋过海,沿旧金山北上到加拿大谋生。早期加拿大华人的生活充满辛酸血泪,他们干最苦最累的工作,修铁路,做仆役,却不能和其他移民一样同工同酬。他们不但不能享有政治权利,还被征收苛重的“人头税”。早期的华人只能以帮会、同乡会、唐人街等形式互帮互助。近几十年来,随着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逐步确立,华人受歧视的历史才彻底结束。

对加拿大这样一个国土广袤、人口稀少的国家来说,移民是其经济发展的支点。同化和排外的政策已被加拿大的历史所否定。70年代后,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加剧,加拿大要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只能用一种能使各种肤色的移民包括古老的印第安移民都能安居乐业的政策来治理国家。加拿大的国策--多元文化政策和移民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20多年来,这一政策始终没有改变过。加拿大每年都有新移民加入,20多种文化也在加拿大土地上和谐地相融共处。港、澳、台及大陆的华人移民也大量增加,许多华人都把加拿大视为寻求海外发展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个只有1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度,她的未来还有遥远的路要走,她也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确信,以史为鉴,加拿大必将谨记移民兴邦的道路,继续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缔造一个更自由、更民主、更强大的国家。

移民爱尔兰必知的爱尔兰史


提起爱尔兰,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美食?美景?还是科学?可能你不是很了解,在世界的舞台上,爱尔兰代表着大多数的民族,从体育到商业再到艺术,在很多领域爱尔兰一直高居其位,这也是吸引各国民众移民爱尔兰的主要原因之一。接下来请让小编给大家介绍几点

1. 征战好莱坞

在2016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尔兰电影表现出色,它有两部电影被提名最佳影片,Saoirse Ronan还被提名为最佳女主角。当晚,Ben Cleary 凭借短片Stutterer,获得了最佳真人短片奖。对一个国家来说,能够与强大的好莱坞竞争,说起来也显得高贵很多。

2.值得详述的科学

你知道开尔文(Kelvins)吗?测量温度的单位,它是以一个爱尔兰人Lord Kelvin的名字命名的。或者说你听过Ellen Hutchins吗?她是爱尔兰的第一位女植物学家,她可以辨识出成百上千种新物种,有很多植物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从发现治愈麻风病(Vincent Barry)到彩色摄影的发明(John Joly),可以肯定的说,爱尔兰的科学家已经影响了世界。

3.绿荫下的运动

爱尔兰的橄榄球处在阳光下无疑有一段时间了,但它并不是爱尔兰出现在国际赛场上唯一的运动。Carl Frampton是国家拳击冠军,David Harte最近被授予本年度世界曲棍球最佳守门员称号,Cavan的女子Leona Maguire是世界上最好的业余高尔夫球手。

4.如痴如醉的摇滚乐

U2是世界上最大的乐队之一,他们已经售出超过1.5亿唱片,2016年迎来了其40周年。对于这个行业,取得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其他大多数都只是昙花一现。

5. 富有风格的设计

尽管爱尔兰是一个小国家,也没有建设如帝国大厦这样摩天大楼的空间,但并不代表爱尔兰在设计令人深刻的建筑上有所松懈。

从Aviva stadium体育馆这样的世界级体育馆到富有创新性的央行,都是由Sam Stephenson在1975年设计,设计不是很流行但非常符合野兽派风格。他使用的是悬挂系统,通过双核心服务起到支撑作用。

6. 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

事实上,爱尔兰在人类高等教育上已达到欧盟顶尖水平。爱尔兰30-34岁拥有高等教育的人占据一半多,达到51.1%,而欧洲的平均水平只有35.8%。根据教育网站,2014年,已有169254人达到高等教育水平,其中93023人是大学生。

7. 值得骄傲的文学大家

爱尔兰没有之一,只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四位得主—Shaw肖, Yeats 叶芝, Beckett贝克特和 Heaney希尼。这可以和像美国这样拥有13项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国相匹敌,因为美国的人口数量是爱尔兰的60多倍。

BBC报道,Seamus Heaney是英语语言中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书在英国一次的销量就占据当时所有健在的诗人出版书籍销量的三分之二。

移民网(ym16.com)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的移民相关知识和政策,帮助您解决移民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其中《闽台移民史:血缘亲情》的内容由移民知识小编2022精选编辑整理而成,希望对您的移民有所帮助,欢迎您通过新西兰移民移民条件专题访问更多精彩移民内容。

本文地址:http://m.ym16.com/y/30215.html

上一篇:日本战俘为战后苏联做出怎样贡献?

下一篇:加拿大投资移民有哪些理财方法可以选择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