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网

(八)加拿大常见的移民误解之气候

2020-09-30
加拿大移民的条件

没有去过加拿大生活的人,可能从网络或者朋友口中得知,加拿大就是个苦寒之地,除了冬天就是冬天。

加拿大人口极少,出门几小时不见得能看见另外一个活人和你同时空出现在大街上,大白天想找人问个路都没机会。

加拿大地理位置偏北不假,冬天如同俄罗斯一样的北方国家比较漫长也不假,但加拿大人又不都是傻子要跑去这个国家最冷的地方居住,绝大部分加拿大人都居住在国土的南方。西边的温哥华冬季非常温暖,很少会到零下,连房前屋后的青草在冬天都会显得更绿了。

多伦多到了冬天经偶尔会听到体感温度达到零下二三十度之类的报道,其实完全是危言耸听,体感温度不是真实温度好不好,通常这种情况也不过最多零下十几度而已,对于来自北方的中国移民来说冬天这个温度很正常很正常好么?对来自内蒙,东北,西北的朋友来说这算是很温暖的冬天好么?

事实却和想像相差甚远,因为加拿大人集中生活在加美的边境线上,所以加国南部开车只要道路所及,到处都是城市村镇和民宅,即便是偏远的森林和湖边,也都已经被度假屋霸占了风景 * 的位置。即便像爱德华王子岛这样的偏远省份,如果用google map去看的话,居然早都被开发的没有一块原始的大片森林保留地了。

虽然人口密度和国内不能相提并论,但如果想见识那种电影和纪录片里的无人的加拿大景观,还是只能驱车千百公里去加拿大北部才行。况且加拿大人平日里也是特别爱热闹,各种活动一个接一个,什么排骨节,音乐节,电影节,大蒜节,社区活动多如牛毛,甭管什么季节,总能看见一大群加拿大人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聚在一起忙忙活活的傻乐。

所以说加拿大 * 不是除了冬天就是冬天,其实是除了冬天就是夏天,因为春天和秋天在这个国家极其短暂,拿今年为例,多伦多从冬天的大雪到夏天的高温过渡期只有一天。也好,要么冬天玩雪,要么夏天玩水,春秋两季实在没什么用处,就直接删除好了。

延伸阅读

(二)加拿大常见的移民误解之工作


众所周知,移民都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拥有更优秀的工作。很多人觉得去了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不好找工作,其实不是的。

第一代移民必然注定埋没于加拿大社会底层,一辈子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只有第二代开始才有可能融入社会,生活有所改善。

努力且思路正确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不会白白辛劳,并不是加拿大没有提供给人民平等的工作机会和上升途径。在加拿大工作和国内工作如果有区别的话,那就是加拿大雇主只看中你能实际贡献的价值大小,如果在靠国内喝酒唱歌,文山会海拍领导马屁一路平步青云的话,移民到了加拿大肯定会一蹶不振,因为这些国内算得上过硬的本领在这片土地上毫无价值,不客气的说这也是很多人回流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第一代大陆移民短短数年就从入门菜鸟职位升到总监级别的管理层,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工作都很勤奋,思想开放包容,只接受吸收中西文化中的精华,而且绝不在学习的路上止步。

作为国外新移民硬要想自己应该怎么调整自己,学习新技能,尊重了解别人的文化,让自己成为可以为这个国家创造价值的人,而不是把自己用一文不值的高傲自尊的壳封起来活在对过去的回忆里去对抗外界,只有这样幸运的女神才会向你投来欣赏的目光,好的机会才会触手可及。

其实,不论你在哪里,只要摆平心态,在哪都能找到自己。

(一)加拿大常见的移民误解之美食


对于移民,很多人都有一些误解。本文,整理了在加拿大生活多年的老移民,对加拿大真正生活的一些看法。以下是有关加拿大美食方面的误解。

加拿大完全是西方饮食天下,中国食材极其少见,中国人去了必须每天逼迫自己吃汉堡披萨,油腻难以下咽,中国胃苦不堪言。

有时候看电视节目里面的留学生和新移民在海外就是靠方便面来解决一日三餐,常有人对镜头吐槽已经吃了多久方便面或者外卖披萨之类的陈词滥调来博同情。给人的印象好像出国后中国人就完全切断了和原先食物链的关联,完全到了一个陌生的星球。

由于物美价廉,选择多样,搞得很多老外都跑来华人超市买菜买肉买活鲜,有一次去超市买菜时里一个白人大胖子很腼腆的跑过来用英语问我可不可以帮他在货架提供的上百种面线中帮他找到"Dan dan noodles",一边不停表达谢意还一边说旦旦面太好吃了,他都快馋疯了。

就算生活在这里自己不会下厨也不是问题,随便哪里都能找到各地风味的华人餐馆,什么生猛海鲜,西北小吃,东北杀猪菜,上海小笼包,香港早茶,选择多到让人会犯纠结症。

如果华人说自己在加拿大吃不好,那问题肯定不在加拿大身上,因为加拿大美食汇聚全世界各地的移民,提供不止中餐,还有丰富的日韩,欧洲,中东,南美,东南亚的地道餐食可供选择,简直是世界美食集散地!作为一个吃货,如果可以生活在多伦多和温哥华这样的加拿大城市幸福的不要不要的!

(三)加拿大常见的移民误解之房子


加拿大幅员辽阔,收入又非常高,随便打个工拥有几套豪大的洋房都不是事儿!其实,能买的起豪华洋房只是个例,不管在哪,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总要先付出。

有很多网友道听途说,在加拿大工作买了好几套房子,每年休假至少一个月,而且每次休假都会开着大皮卡去森林打猎,游山玩水还能带回满满一车猎物,轻松潇洒的不得了。

也听了不少类似某某人到加拿大做了普通护工或者翻译,一人靠工资轻松供起两套大房子,自住一套,出租一套的故事。让人内心无比向往,似乎不需要什么努力打拼,在加拿大就可以轻松过上高质量的腐败生活。

事实上呢?在加拿大体力工作和脑力工作虽然收入相差不如国内那么悬殊,但区别还是很大的,在大城市一个有经验的IT 工作者时薪一两百加币也不罕见,但大部分的体力劳动者收入还是在法律规定的 * 时薪附近徘徊,安省不过$14而已,而多伦多一辆汽车一个月的保险就要几百块。

加上加拿大整体物价逐年水涨船高,单单应付生活成本对很多加拿大中的收入阶层来说就已经几乎耗光了每周发下来的薪水,这也是为什么20%加拿大家庭都是零存款的原因。

在加拿大的朋友心里都很清楚,如果语言能力不是很好只能给当地的华人公司工作的话,收入就更堪忧了,很多挂着经理头衔的职位也不过税前四五万块(西人工厂普通工人的平均收入),如果夫妻二人总收入在六七万以下,在多伦多这样的大都市里不要说买独立屋,能供起公寓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加拿大体力工基本都是时薪,想休长假就意味着损失那段时间的收入,哪里来的收入去供每个月几千块的房屋贷款呢?所以,不管在哪,还是脚踏实地,不能异想天开。不过,一般能移民国外的基本在中产阶层以上,买房也比较容易。

(七)加拿大常见的移民误解之语言


移民去往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由于语言不通,很担心自己无法融入这个国度,很多人会觉得:加拿大英语法语是官方语言,语言不通的话寸步难行。

也许在别的国家华人移民语言能力对生存来说是个大问题,但在加拿大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温哥华和多伦多这样华人社区规模极其庞大的城市,很多华人老移民一辈子都不认识一个英文单词,单单只会讲广东话,但完全没影响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不论是去银行,警局,商场,餐馆接受服务还是打各个公司的服务热线电话,都有普通话和粤语的服务,ATM上也提供专门的中文界面供华人方便操作。

更有多如牛毛的中文报纸杂志免费领取,还有普通话粤语的华人广播和电视台,耗不夸张的说,如果从国内带了足够的资金移民加拿大的话,住到华人社区,可以不说英语也在加拿大享受一辈子的高品质生活。

加拿大超市标识为中英文,完全不用担心去超市购物会尴尬或者不知其意。

而且,加拿大人十分和善,你可以感受到每一位当地人的热情。如果真的遇到语言障碍,如今科技发达,可以下载一些APP来辅助。不过,只要在加拿大生活几个月以上,在英语环境的渲染下,相信每一位华人在语言方面也会有很大的突破。

所以,如果真的想移民加拿大,语言不是大家要担心的问题。

(四)加拿大常见的移民误解之物价


移民到国外,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物价了。不少网友认为:加拿大物价极高,所有床单被褥,锅碗瓢盆都应该从国内带过去,否则根本买不起,加拿大物价很贵。

出国前装行李的时候,岳父走过来说刚才楼下碰到一个邻居,她孩子就在加拿大,说一定要装上床单带去加拿大,说那里床单非常非常昂贵,一般人买不起。我当时就笑了,实在想想不出来加拿大人民都买不起床上用品,直接躺在床垫上睡觉是什么情形!

事实上,同样品质的东西加拿大普遍比国内便宜很多,尤其是生活用品,国内几千块的衣服这里几十加币搞定,国内两千多一双的皮鞋这里还不到一百加币,一台50寸左右的日本原产高清电视遇上Bestbuy搞活动三百多加币就可以搬回家,至于床上用品,在winner全新的五件套不过三四十加币,国内同样的只怕要至少翻上数倍!

吃的东西也是超便宜,我的家乡大连超市里一斤生牛肉差不多至少要四五十人民币,这里品质更好的加拿大本土牛肉几乎就是大连物价的一半而已。所有的商家都是全年搞活动,各种打折促销,如果办了会员卡,等到免税日,或者办理了消费返现的信用卡,那就更省钱了。

所以说如果是新移民 * 登陆,除了日常用药和轻便的洗漱用品换洗衣物以外完全没必要带任何其他东西,至于笨重的家具之类的,更是不如国内就地处理掉,除非是祖传的重要物件,否则这里用国际运费就可以买一套更好的了。

(五)加拿大常见的移民误解之身份


很多人认为,想要获得加拿大枫叶卡,人要么高财富,要么高学历,实在没有前两条,就只能祈祷自己有魔鬼身材和高颜值从而傍上前两者或者金发碧眼的老外才可能移民了。

小时候听相声也好,看电影也好,凡是海外亲属回国探亲必然都是衣锦还乡,到处给穷亲戚们发红包,送金戒指,似乎形成了一个印象,海外华人都是彬彬有礼且富可敌国。

到了加国才发现其实海外华人群体的社会结构并非想像中的那么整齐划一,虽然有不少高学历高财富人士,但整体上仍然是个复杂阶层组成的社会结构,有人每天在风景如画的高尔夫球场挥杆,也有人在黑暗嘈杂的工厂车间做体力工;有人名校毕业出入金融区写字楼,也有人偷渡过来没身份只能靠现金工作度日。

有人学会了像加拿大当地人一样礼貌的为别人扶门,积极做义工捐款;也有人去超市里占便宜吃买樱桃,大街上吐痰高声打电话。无论华人身处哪里,个体间的巨大差异都是永远存在的,不要简单的去标签化加拿大华人,因为我们不一样,不一样。

想移民加拿大,可以选择投资移民,可以选择技术移民,或者选择亲属移民,不管什么途径,经济实力如何,个人素质如何,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顶着加拿大华人的标签共同生活着。所以,切记不可道听途说。

(九)加拿大常见的移民误解之地位


移民,都是想让生活变的更好。所以不少富人移民担心去了加拿大的地位问题:加拿大白人至上,其他族裔只能做二等公民。

加拿大历史上如同所有西方国家一样,白人曾经一度是以 * 开化文明群体自居的,其他族裔受到打压和排挤。但加拿大早已脱胎换骨,多元文化和谐并存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引以为傲的主流文化,而且不是仅口头说说而已,国家制定了严格细致的各种法规来保证每一个加拿大人无论肤色如何,文化背景如何,都能自由快乐的生活在这个国度里。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在美国的外来移民必须要活的像一个地道的美国人那样才有机会参与竞争,而来加拿大的移民则毫无此类烦恼,只管好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好,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人要去强迫你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放眼世界,华人移民能享受到如此适宜的移民环境的国家并不多。在加拿大,你受不受别人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却决于你个人的言行是否得体,和 * 势力无关,和民族背景无关。

老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留言传闻飞来飞去,如何做到去伪存真?只能以自己内心的标准去考量,以亲身感受去体验了。

加拿大外来移民的那些误解,看了以上介绍,相信大家也有所了解。

美国移民生活之美国气候


为网友整理的《美国移民生活之美国气候》,期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移民美国生活除了要了解当地生活习性,以及待人处事礼仪之外,还需要了解美国气候如何,因为美国天气比较复杂,因此必定要提前了解。

影响美国气候的主要是北极气流,每年从太平洋带来了大规模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在通过内华达山脉、洛矶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时夹带了大量水分,当这些气压到达中部大平原时便能进行重组,导致主要的气团相遇而带来猛烈的大雷雨,非常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时这些暴雨可能与其他的低气压会合,连续前往东海岸和大西洋,并会演变为更猛烈的东北风暴(Nor'easter),在美国东北的中大西洋区域和新英格兰形成广泛而繁重的降雪。大平原宽广无比的草原也形成了很多世界上最极端的气候转变现象。

大脸盆地区和哥伦比亚河高原则是干旱而极少降雨的地区,最干旱时平均降雨量少于15英寸(38厘米)。美国西南部是干旱的沙漠,夏季时最热的数个礼拜温度超过华氏100度(摄氏38度)。西南部和大脸盆地区也会受到来自加利福尼亚湾的季风影响,间或会带来少见的大雨。加利福尼亚州大多数区域都属于地中海气候,有时会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发强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几乎全无降雨。濒临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区则终年豪雨不断,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西部山脉汲取了充足的湿气,降雨量和降雪都相当繁重。喀斯喀特山脉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降雪不多。

美国当地气候含盖多种天气形式,移民美国生活必定要注重天气变化,适当做好防护措施,美国从多方面来看算是一个宜居都邑,国人移民到美国生活气候方面完全不用担忧。

16年美国移民生活之美国气候


移民美国生活除了要了解当地生活习性,以及待人处事礼仪之外,还需要了解美国气候如何,因为美国气候比较复杂,因此必定要提前了解。

影响美国气候的主假如北极气流,每年从太平洋带来了大规模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在通过内华达山脉、洛矶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时夹带了大量水分,当这些气压到达中部大平原时便能进行复组,导致主要的气团相遇而带来猛烈的大雷雨,非常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时这些暴雨可能与其他的低气压会合,连续前往东海岸和大西洋,并会演变为更猛烈的东北风暴(Nor'easter),在美国东北的中大西洋区域和新英格兰形成广泛而繁复的降雪。大平原宽广无比的草原也形成了很多世界上最极端的气候转变现象。

大脸盆地区和哥伦比亚河高原则是洪涝而极少降雨的地区,最洪涝时平均降雨量少于15英寸(38厘米)。美国西南部是洪涝的沙漠,夏季时最热的数个礼拜温度超过华氏100度(摄氏38度)。西南部和大脸盆地区也会受到来自加利福尼亚湾的季风影响,间或会带来少见的大雨。加利福尼亚州大多数区域都属于地中海气候,有时会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发强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几乎全无降雨。濒临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区则终年豪雨不断,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西部山脉汲取了充足的湿气,降雨量和降雪都相当繁复。喀斯喀特山脉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降雪不多。

美国当地气候含盖多种气候形式,移民美国生活必定要注复气候变化,适当做好防护措施,美国从多方面来看算是一个宜居都邑,国人移民到美国生活气候方面完全不用担忧。

住澳洲公寓常见的八大烦恼和对策


想必不少朋友在澳洲都住过公寓(apartment)吧。

无论是暂时的租住,还是常年自住,甚至是偶尔去其他城市AirBnB一套公寓房度假住,公寓带来的生活方式吸引着相当大比例的人口,包括我自己。

根据数据显示,在澳洲,住公寓已经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澳洲人放弃了砖房院子,住进了位置更加靠近生活和工作的区域,减少花在交通上的时间。

这其中以两类人群为主:一类是年纪较轻的人群,包括学生和上班族,每天大多时间在办公室或者学校,回家主要是休息,“便利”和“省时间”是最大的诱惑力;第二类人群是downsizer,就是曾经住在远郊的大房子里的退休人群,这些人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是澳洲现在最主要的消费人群,退休后子女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一来不需要那么多房间,二来房子打理起来也是个花时间的体力活,不如索性搬去景色优美,靠近剧院、餐馆、运动场所的区域,加上老两口出门旅行,把门一锁,玩上几个月也不必担心家里被盗窃。

我之前有位即将退休的澳洲同事,只要和太太出门度假,哪怕就出门两三天,他的青春期女儿就会想尽办法翻墙进房子里偷酒,他无奈的每次度假前把家里的酒都运到办公室放着,度假完再运回去,后来把房子租出去了,和老伴在Port Melbourne买了套大户型的海景公寓住,开心的不得了。

住公寓的生活方式好处还有很多,比如更加安全,因为澳洲的高层公寓只有住在某一层的居民才能用钥匙牌坐电梯到该楼层;比如更加少蚊虫,因为公寓密封较好,苍蝇蚊子蚂蚁蜘蛛相比house而言要少很多。

但住公寓也会遇到不少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会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今天编者就和给位读者朋友分享一下住公寓需要了解的注意事项。

一、邻居开party,太吵睡不着

住公寓虽然不会让人觉得孤单,但邻居要是喜欢半夜开party,或者隔壁是AirBnb一到周末就一群年轻人入住,音乐声音过大,很晚都不停,就会影响到休息。如果只是隔壁还容易些,可以直接上门沟通,有些是在你的楼上,而你又上不去那层楼的电梯,就没有办法了(用扫帚棍怼天花板也没用,一来人家音乐声大听不到,二来谁家还用扫帚啊)。

解决对策:在澳洲,公寓楼的噪声污染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以维州举例,周一到周四晚上10点前音乐就必须把音量降到不打扰邻居的水平,周末可以到晚上11点(新州是凌晨12点),这些时间点后如果还有噪声扰民,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1. 上门直接沟通(经常无效,而且不建议);2. 找大楼物业经理;3. 报警(但大多时候警察不会来,因为警力资源实在有限)。

如果怎么沟通都还是很吵,报了警没人来,找了物业经理也没用怎么办?答案:要求物业经理报警。作为大楼物业,有责任保证住户享有安静的居住生活,这是明文写在大楼物业条例里的,通常大楼物业经理报警会很有用,警察通常会比较重视。

二、周围施工

说到噪声,新建公寓越来越多,如果你住在CBD,难免出现隔壁大楼施工的问题,澳洲的建筑工人开工很早,一般6点就开始工作了,而噪声比较大的电动工具等,在维州和新州都是早上7点前不得使用。通常高层公寓的施工公司都很规范,会严格遵守。如果你喜欢睡懒觉,7点起不来,外面又很吵怎么办?

解决对策:早起。

三、霉菌中毒

现在新建的公寓都是6星以上的节能标准,听上去很棒,甚至很多开发商会拿这个当做卖点。但其实在原来公寓的门窗是可以“呼吸”的,会故意设计出一定的缝隙保证公寓通风。而6星级节能标准的一项要求是,所有的窗户和阳台门都必须完全不通风,这就造成了公寓内部空气流通很差的问题。尤其是冲凉房,湿气聚集在狭小的空间内不能及时排出的话,会在房间里形成绿色的霉斑,而这些霉菌对我们身体是非常有害的,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患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和关节炎的风险,严重的还会破坏免疫系统,你想啊,医药用来消炎的青霉素就是从霉菌中提取的,长期吸入免疫系统就会越来越弱,当然就会容易生病。

解决对策:公寓的卫生间和冲凉房设计要求中必须有换气扇,通常是低噪音和低功耗的,建议白天(甚至是夜里,如果不影响休息的话)可以一直开着,一天下来也就是三五毛钱的电费,一个月也就十来块钱,为了健康还是值得的;再有就是尽量把窗户开个缝隙,时刻保证房间通风。

四、入室盗窃

住公寓最好的一点就是安全性。但大家也不能大意,低密度的公寓通常楼层不会有门禁限制,可以去任何楼层;高层公寓虽然有楼层门禁,但也不排除“有心人”跟着别人到某一楼层实施盗窃的可能。

解决对策:大家要时刻锁好门。另外就是停车场的储物笼,被爆窃的时有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帘子遮起来,上把好点的锁,省着贼惦记。

五、车位被占

这个很让人恼怒,又找不到是谁干的,只好自己另找车位,被动犯规,停去其他人的位置,弄不好还会有连锁反应。

解决对策:联系大楼物业经理,有些只是打印张通知夹在雨刷器里,我见过最有效的办法,是物业经理会制作一种粘度非常高、里面有切割条纹的粘纸,上面打印着违规通知,这种粘纸粘在玻璃上,非常难一下子撕掉,搞半天还会留下很多痕迹,留着开上街有很难看,所以非常有效。

六、宠物

在公寓里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主要产生的问题是噪声,而“噪声污染”条款是对狗叫等没有具体时间限制的。如果邻居家小狗一直叫怎么办?

解决对策:直接向当地city council反应,council会根据情况作出罚款等措施。

七、阳台被丢烟头

你的阳台有没有试过被从楼上丢烟头下来?烟头是极大的火灾隐患,这种行为是非常不道德和不能容忍的。

解决对策:先取证,至少找出是哪一家,因为抽烟的人不会只抽一次的,如果能找出是哪一家丢下来的,就好办了,先向大楼物业报告,通常物业非常重视和火灾隐患有关的事情,不行的话报警也可以。

八、火灾

说到火灾,公寓楼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着火。

我复活节期间去朋友家的农场做客,偶遇一位35年职场经验的消防员Henry,他曾在墨尔本南岸Southbank的消防局工作多年,和我讲了很多有趣的小知识,这里和大家分享下。

首先说引发公寓火灾最常见的原因:在房间抽烟时睡着了;空调放在阳台的压缩机被物体遮挡或覆盖,不能通风导致温度过高;做饭烧菜忘记关火然后出门了;垃圾道内丢了有火苗的东西(比如未烧尽的生日蜡烛、烟头等);电暖气上放洗好的衣物等。

一旦发生火灾,如果是高层建筑,按规定会派出至少两辆消防车,并从不同的消防局出发到火警地点,以防交通造成晚到。每辆车出警一次大概$3,000,之后每15分钟$1,000多,这些费用都会计算在第二年的物业费里。

一旦发生火警,每个房间内的火警广播会发出警报,要求大家疏散撤离大楼,这时候千万不要忽视不管,更不要坐电梯,而是要走楼梯(无论你住在多高)。

虽然Henry说,大多数火警都是误报,不会有生命安全,但侥幸心理不能有,一次真的出事就够了。不能用电梯的原因,是火灾会导致电梯停电,被困在里面反而危险。而现在高层公寓的楼梯间是有特殊要求的:一来是里面为“正压力”,就是里面的气压比走廊里要高,这样不会让火苗和浓烟流入楼梯间;二来是楼梯间每层的门是防火门,会自己关闭,防止某一层楼失火造成的浓烟流入。所以大楼一旦失火,最安全的地方其实就是楼梯间,迅速到达底楼是最好的求生选择。

“如果楼梯间也失火,只能从窗户出来怎么办?”我问道。

“现在澳洲的消防车,最高可以到11楼,可以把人接下来。”Henry说。

“那11层楼以上的呢?”我追问。

“Good Luck.” Henry抿抿嘴。

虽然如此,澳洲重大的火灾事件极其少见,因为建筑用料和设计标准非常高,几乎没有出现过伤亡惨重的火灾事件。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希望对住公寓的各位朋友有些帮助。

本文地址:http://m.ym16.com/y/24794.html

上一篇:新西兰80后女总统发布买房禁令:禁止外国人买二手房

下一篇:(三)移民加拿大的人都是为什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